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面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县级教育行政当如何作为?是按部就班跟着感觉走,还是富于理性和激情地主动出击?从我省首批启动课改的巴州区,到第二批进入的东坡区、宜宾县,再到第三批跟进的长宁县,无论川东川西,抑或川南农村,新课改已然铿锵起行。惊喜于课改新理念强劲渗透于农村偏远之地,摇撼着传统教育顽固的劣质根基,培育着现代教育的崭新花蕾,我们有理由坚信:一场昭示农村教育力行本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课改,势必以全新的教育力量催进生命茁壮的现代教育优化路线。  相似文献   

2.
面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县级教育行政当如何作为?是按部就班跟着感觉走,还是富于理性和激情地主动出击?从我省首批启动课改的巴州区,到第二批进入的东坡区、宜宾县,再到第三批跟进的长宁县,无论川东川西,抑或川南农村,新课改已然铿锵起行。惊喜于课改新理念强劲渗透于农村偏远之地,摇撼着传统教育顽固的劣质根基,培育着现代教育的崭新花蕾,我们有理由坚信:一场昭示农村教育力行本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课改,势必以全新的教育力量催进生命茁壮的现代教育优化路线。  相似文献   

3.
十余年的课改,波及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课改中,基于校本,执著探索,以发展人为核心,改良着课改策略,亦步亦思,渐趋渐进,找出了一条有自身文化烙印的课改之路。  相似文献   

4.
读者建言     
《基础教育课程》2007,(3):10-10,34
李秀君(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建议:杂志再增加“校本教研”和“农村教育”方面的内容,因为农村课改工作是整个课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罗继远(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主任)建议:希望杂志继续紧贴课改实际,特别是农村地区课改实际,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5.
赵忠友 《辽宁教育》2004,(10):21-23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西丰县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主要得益于强化校本教研,构建反思型教研体系。众所周知,校本教研的核心、灵魂即“反思”;校本教研的有生力量是教师。为此,从课改伊始,我们就关注并强化“校本教研”,尝试着构建反思型教研模式,并逐步构建起反思  相似文献   

6.
<正>由课堂转向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课改步入深水区的标志。其实我校在课改之初就比较关注课程建设,先后进行过特色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活动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整合的尝试。我们的课程建设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由小范围的特色选修课的开设,发展到较大范围的对国家必修课程的整合,逐渐触及高中课程结构的内核。语文学科在这些早期的思考与探索中就占了很大的比重。新一轮课改即将来临,"核心素养"即将成为中学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课改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二是教学设备不足,难以适应课改需要;三是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践证明,区域性的校本教研是推动农村课改的有效途径,在区域性的校本教研中,基地校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课改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层次要求。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等因素制约,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基本策略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就农村而言,校本教研的有效运作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立体化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等具体策略进行,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成熟和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课程变革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村最基层教育单位村完小,它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并确保其教研常态研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和必须解决的课题。要抓好县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重头戏在村完小。为此,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对完小教研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实践与探索。首先把中心小学行政人员,定点安排到各完小,分片负责,承担联系、指导、服务等任务。并在网上设立校长信箱、主任聊天室和教师QQ群,开辟网上教研,同步以“课改门诊”形式,面向全体教师收集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归类,提供借鉴。树立校本教研样本完小和样本班,实现典型引…  相似文献   

10.
邴剑 《辽宁教育》2005,(10):25-27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在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沈阳市一八四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校本理念,在强化校本研训、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深入课改研究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一、强化校本研训,适应新课程实  相似文献   

11.
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农村乡镇中心校如何发挥牵动和辐射作用开展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溪市南甸镇中心校做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做法是:一、问题征集,专题研讨。每学期期末自下而上开展一次问题征集活动,建立课改教师“问题库”。从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存在着从冲动、被动到消退的现象。在新的形势下,学校通过课改培训和校本研修等各种措施,不断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英语学习是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可见,学校对此责无旁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如何才能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体两翼,共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更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目前,课改工作在乡村小学已铺开。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加上这场课改来得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法的更新,而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新课改更加注重如何关注人,怎样发展人,在课改中只抓“纯教学”不放,是很难取得实效的。于是,我校抓住了课改这一契机,以改变思维方式为核心,力求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在尝试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点,发现了闪光点。  相似文献   

15.
张云 《中学教育》2008,(10):30-33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展开的今天,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它已成为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上海市第四中学根据学校转型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以校本培训为抓手,认真把握校本培训在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需求,分析推进校本培训的制约因素,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管理的三大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必须构建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现代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实现三大变革:一、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具体包括教育本质的回归———从知识的传递到人才资源开发;学校职能的转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课堂功能的转变———让学生焕发出生命活力;师生角色的转换———由从属性关系到平等合作关系。二、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教育管理从“国本”走向“校本”,涉及到校本研究、校本发展、校本课程、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诸方面。校本的实施,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发展是目的,校本课程是核心,校本培训是动力,校本管理是基…  相似文献   

17.
余进 《考试周刊》2011,(49):50-50
川大附中作为四川省课改样板校,其校本科研课题《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普教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我在学习我校校本教研成果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问题教学模式及其困惑、核心问题的定义和作用,以及怎样拟定核心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深度剖析课改热点、焦点、难点,冰点问题:选课与走班、杰出少年的发现与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校长课程领导力、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农村课改、民族地区课改,科学教育、为了改进学习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实践探索、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教材建设、校本课程等专题专刊,在全国范围内赢得广泛好评,被广大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指定为校长教师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9.
如何围绕课改把校本教研抓出实效呢?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以反思为突破口,打开校本教研新思路”的农村多镇中心小学有效校本教研新路。  相似文献   

20.
以校为本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的核心在于改变既有的学校文化,建构一种适合新时期师生共同成长的新的文化土壤,使研究工作重心下移,让研究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实践,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是课改的生命线,是学校腾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