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几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讲课有不少共通点:(1)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3)教学形式基本为串讲,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这不禁让我困惑:文言文教学怎么只见“言”而不见“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得意”“得言”“得法”。课外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得意而忘言”,课内的阅读教学却应“得意”又“得言”,既要读懂课文,明了文章的“心意”,又要学得、习得表达的方法,了悟表达这一“心意”所用的策略,并尝试模仿运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看,“得意”容易“得言”难,而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始终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能读懂课外文言文片断,能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能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能简要翻译重点文句,确保高考此类试题不丢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文言文时,就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一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嚼碎了一点一点地喂到学生的嘴里,致使那些选入课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甘蔗渣滓”。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过程呈现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教和学脱节,少有师生互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按要求死读、死记外,体会不到一点美感,尝不到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相似文献   

10.
程静 《学语文》2013,(3):72-72,70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是要给学生以基本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还要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言”与“文”应该是相互渗透的,读懂“文”要以理解“言”为前提。欣赏“文”会促进对“言”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程永超 《云南教育》2008,(12):14-15
一、在两个“两难”之中徘徊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于两个“两难”境地: 一个“两难”在于“生之学”与“师之教”。众所周知,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学生把它戏称为“第二外语”。既然文言文如此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视之为畏途,怕学厌学。  相似文献   

12.
黄丽琼 《师道》2014,(7):50-51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作为教材,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直为我们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而困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少兴趣。《爱弥尔》中有一句话:“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曾蓉蓉 《现代语文》2010,(2):118-120
自2007年11月《〈论语〉选读》正式在浙江范围内开修以来,如何教好《论语》成了我们必须探究的。个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论语》只停留在疏通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上,有部分老师自己对《论语》“吃”得很透,但课堂则变成自己在唱独角戏。如何提高《论语》教学有效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教师执教文言文方式传统,以致文言文教学路上困难越积越多。如何教好文言文,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将有不一样的天地。本文主要探讨这两者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19.
陈兰 《江西教育》2014,(1):33-36
近来,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语文教学内容上,呼吁语文教学必须“言意兼得”。在大量搜集、阅读、获取相关信息后,笔者对文本搜寻、整理,并思考了一些在课堂上“得言”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董海棠 《亚太教育》2019,(8):171-172
打造高效的文言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做到“文”“言”并重,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围绕文言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主动积累文言知识,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