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从分析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揭示了现代迷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根源,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对抵制与消除现代迷信,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操作性的策略:全面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伪科学”的心理污染;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重视心理科普工作,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性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对青少年加强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的教育,是实现上述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社会上种种伪科学的出现,封建迷信沉渣的泛起,都说明了对青少年加强这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用唯物史观教育青少年   近年来,愚昧迷信和伪科学活动具有许多新表现: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并用现代科学的一些名词术语把自己包装起来;二是打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幌子搞伪科学;三是利用社会 变革时期一些…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环境破坏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大变革、大动荡的岁月。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它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它无疑又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给植被和生物带来了—场浩劫。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迷信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具体而言,在构成要素上,宗教是具有内外要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迷信则是一种粗俗和零散的思想意识;在内在属性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它对世界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属于形而上思想领域,而迷信是一种意识活动,力图解决个人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属于形而下的工具范畴;在目标指向上,宗教探求生与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迷信则关心此时此地的现世;在社会功能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了可供实践操作的道德体系或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而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正是由于两者间存在的根本差异,最终使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而迷信只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  相似文献   

5.
言论自由,相对而言。世界各国政要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必导致政坛动荡、比邻相斗;商界大佬若缺乏谨慎、出言轻浮,也会引起商界波动、社会不安。  相似文献   

6.
小农是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简单又很少有改进,生产力薄弱。反映意识形态上,小农思想因循守旧,有时表现愚昧和迷信,散漫自私;在政治影响上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农经济再生力强,在中国历史长久,其思想传统和习惯势力、社会影响大,是中国现代化变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南北对峙、东西分裂的现象不仅给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给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动。在这一社会动荡的状态之下,社会最基层的人们如何生活,他们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中?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宗教迷信思想弥漫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儒学意识形态控制力受到冲击,原属"子不语"范畴的神怪传说和街谈巷语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志怪小说由此产生并逐渐繁荣。在众多的志怪小说作者中,陇右人王嘉就是最著名的志怪小说作家之一。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县境内)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前封建迷信抬头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封建迷信又日趋活跃,有的甚至发展成邪教组织,迷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剖析当前迷信的特点、社会成因,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家族组织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我国,家族组织几乎构成了社会基本的村落单元。成同年间,贵州各民族起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对多民族地区以家族族群构建的村落社会形成了强大冲击。以家族传说和家传碑铭为例,结合文献史料,探索多民族地区家族组织在社会动荡中的应对与调适方式,为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A superstition is a belief people hold which is not based on reason. There is no logic to superstition.Their beliefs often 1 the laws of nature as we know them . People who have superstitions, or who are superstitious,believe that they can either 2 them selves good luck or avoid bad luck of disasters by acting in 3 ways. An exam ple of this involves salt. 4 som e people spill salt, they im m ediately take som e of it and 5 it over their left shoulder. In this way, they feel they will 6 bad lu…  相似文献   

12.
鬼魂迷信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后者有着天然联系。鬼魂迷信在其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带有纯粹的祖先崇拜及鬼神色彩,而到了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与伦理道德逐渐取代神秘因素成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进一步冲击了鬼魂迷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使后者不断边缘化,以致逐渐淡出人类历史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择吉民俗之性质、特征与长期传承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择吉民俗源远流长,至今传承不辍。择吉民俗的基本性质是敬顺天地,按自然规律行事而非完全的封建迷信,但其中有许多迷信成分。择吉民俗具有赤裸裸的功利性、亦俗亦术的神秘性、泾渭杂陈的理论性、化内涵丰富的全息性,以及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迷信相杂糅的复杂性等化特性。择吉民俗之所以长期传承,有化和心理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看到以前被斥之为"迷信"的东西转身变为"文化"并受到国家自上而下的保护,其中产生这样一个逻辑问题,即"迷信"何以成为"文化"?回溯至现代中国早期,"新文化人"创出新/旧二元对立的认知范畴并赋予价值评判,认为"旧"需要被"新"革新或取代,并将旧的一部分称之为"迷信"。随着"新文化"概念的出现,广泛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被"迷信"置换。近来,传统文化价值被重新提倡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正名是滞后的。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发生学研究,旨在理顺"迷信"与"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试图解决"迷信"何以成为"文化"这个认知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内蒙古地区封建婚姻制度根深蒂固,多种婚姻陋俗盛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明与进步。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的婚姻制度改革。经过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清除了婚姻陋俗,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6.
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作者认为迷信是由于人们对关系自身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认知失调造成的,是为降低失调以虚幻的想象来代替现实,从幻化的世界中寻找解脱的结果。另外联结性学习理论和心理场理论也能够解释迷信心理的形成。迷信的心理安慰功能主要表现:使失衡的心理得到补偿,建立新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和增强自信,其本质是负性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7.
行为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需要存在因果关系。当刑法分则罪刑条款明确规定"致人死亡"并配置相应法定刑时,需要根据法定刑的高低判断行为人出于过失或者故意;当刑法分则罪刑条款未作明确规定时,可通过想象竞合犯理论予以解决,同时可将被害人自杀评价为相关条款的"情节(特别)恶劣"。应当废除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  相似文献   

18.
试析希罗多德的宗教迷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实际上只要认真研读《历史》就可发现,希罗多德对神意并不是盲目崇拜,他所记载的历史,其中心是人事而非神事,他的历史观是宗教迷信思想掩盖下的人本史观。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 ,方术迷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或危害是十分巨大的。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想最为活跃 ,但需要正确引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僵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忽视科学普及等原因 ,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以及基于这种迷信思想而产生的行为上的方术化。这次调查把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结果可以供有关部门在制定中学生科学普及工作计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隆裕太后于1913年2月22日突然逝世,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舆论主要集中在其逝世的原因、清宫内廷主持的确立、丧事筹备等方面,由此折射出新旧体制鼎革时期人们对隆裕太后逝世反应的复杂社会面相。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这种复杂社会面相的分析和探究,来揭示在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以此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