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3.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 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 "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余光中先生说,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愿望之我。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写作之道——写作是一种审美,是一种精神提升和自我完善。提笔写作,需要心情的宁静愉悦,这就需要摆脱烦躁焦虑,摒弃尘念俗虑,凝神定气方可驰骋思想,才可进入美好的意境,从而把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1-37
晚明时期,文艺美学活动的以"俗"化"雅",甚至以"俗"为"雅",是对个性解放潮流的响应和推动。其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小商品生产者明显分化,资本主义萌芽初步产生的时代,以"俗"为"雅",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新兴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泰州学派王艮所提倡的"日用百姓之道",封建"异端"李贽所宣扬的"人必有私""因材""并育",无不是对新兴阶层的支持,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则鲜明地表现为雅俗审美诉求的转化与互补,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感应到时代的律动。  相似文献   

6.
"学案与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鲜为人知的"闪电红颜",她就是"风流才女"石评梅,学名石如璧,乳名心珠,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所以自名为"评梅"。石评梅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深  相似文献   

8.
石评梅革命理想的形成深受其生死恋人高君宇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完全。石评梅所接受、期待、敬仰的是英雄们的巨型思想/精神。这种精英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导引的作用。在精英思想的导引下,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她抛开了个人的悔恨,把个人之爱升华为对英雄、民族的博大之爱。因此,她的人生和艺术同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首先是一个正统的士人.他在正统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现实与理想之间执著地思考.在正统的学术都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考据意识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模式,这不是他个人之错,是一种传统士人的宿命.章学诚有一种正统不兴而欲续之的传统精神.章学诚重视正统学术"辨章考镜"的精神,但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考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文献资料解决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而重构历史,重写历史,这是他以史经世学术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章氏的学术思想最为显著的,就是他的以史学评估理论为重要特征的文献阐释学体系,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历史哲学".他身处边缘而心系传统.他的一系列思想为传统的思想作了一个最后的中世纪式的无奈总结.章学诚的"士人本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坚守传统的"道德本位",卫道成见很深,有强烈的权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教育是有"闲暇"精神的。在"闲暇"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历练培育,对学生的品性施以涵养淬砺,对学生的道德良知予以萌发唤醒。教育的"闲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思想的时间;二是"心境",表现为学生愉悦欢欣、悠然自得、潜泳沉醉、无所牵绊的一种"生存"状态。教育要真正体现"闲暇"精神,必须践履以下三点:一是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教育道别;二是呼唤教育的自由精神,与束缚思想、心灵与精神的实用主义教育相道别;三是呼唤教育的幸福精神,与压抑幸福与快乐体验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道别。  相似文献   

12.
杨兴民 《现代语文》2007,(2):123-123
虽然有些人在文学史上并未被浓墨重彩地书写,但这样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易地将他们忘记,石评梅就是这样一位才女。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乳名心珠,学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父亲是清末举人,评梅自幼深得家学滋养,天资聪慧,多才多艺。  相似文献   

13.
在石评梅青春年华之际写下的散文里,没有理想与憧憬,激情与浪漫,更多的是遍尝人生苦难的苍凉和超逸,历尽沧桑的幽深和哀叹.石评梅创作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透彻骨髓的悲剧气质,其原因有三:大时代背景下崇高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人生本是苦海"的生命本质的思考;寻找"小家"过程中不能如意的凄苦.  相似文献   

14.
图形的变换是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与思想,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说起旋转,它是一种数学变换.生活中的旋转也是随处可见,汽车的轮子,钟表的指针,游乐园里的摩天轮,都是旋转现象.那么属于旋转的真正定义是什么?它在数学的教学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我们如何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各种旋转试题呢?  相似文献   

15.
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有效",甚至达到"高效"呢?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与"学"应该"和谐共振".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而且要主动发挥;另一方面,必须把自主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这两者还要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课堂焕发活力. 一、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长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其精神文化之旅的亲切的导游.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味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到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6.
"礼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传统儒家美学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是"美善合一",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中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和谐精神",是先秦诸子互相渗透、融合、妥协、完善的共同产物,是儒家"以礼治国,乐与政通"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和"是多样性的和谐,"和谐之道"追求的不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个思想,而是与之相反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和谐.礼、乐、刑、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同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国家、礼乐、刑政、习俗未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的政权稳定,凡事都以"和"为准则,社会、人民的生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就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 一、时代的变迁昭示我们要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教育 记得我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毛泽东时代),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学联系实际.于是,我们农村的中小学生活中就有了割草、种菜、挖萝卜、喂兔子、捡拾棉花等等.我们的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生活技能的学习,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学习,同时,它更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学习.学生们在增长技能、获的锻炼的同时,嗅惯了小草和泥土的气息,嗅惯了庄稼和收获的气息.嗅惯了旷野的气息,自然也就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们"人心无私天地宽"的胸怀,同时它也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的自然生命虽然只有二十六年,艺术创作也仅有六七年之久,从她悲剧性的一生却可深刻地体会到人性的至纯与至真。石评梅正与阿诺德一样:"彷徨于两个世界,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无力出生。"这种悲剧的矛盾性使得她的整体自我意识充满着踌躇与悔恨,移情与悬置。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硬生生地渗透生活的思想,而是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了解社会看数学,解决问题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在数学实践中具体、灵活的应用,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思想的一次具体实践。那么,如何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呢?一、以教学内容为"整合点"  相似文献   

20.
正"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而中国绘画中的"写意",尤其是"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它是一种观念,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在中国艺术大范畴中具有普遍意义。元倪瓒所谓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表胸中逸气"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即我们追求的"大写意"。清吴昌硕说:"老缶画气不画形。"齐白石则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