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了溶胶-凝胶法制备铌酸锂薄膜的具体过程。指出了影响制备高质量铌酸锂的薄膜的因素及改善,着重介绍先驱液的稳定性、衬底选择以及热处理等。  相似文献   

2.
沈德忠(1940-),贵州贵阳人。人工晶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德忠院士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功能晶体材料的探索、生长及应用研究,先后研究生长出铌酸钾(KN)、磷酸钛氧钾(KTP)等十多种晶体,成功地解决铌酸钾晶体生长过程中的赋色、开裂以及晶体应用过程中的定向、极化等一系列难题,研制出大尺寸高光学质量的单畴铌酸钾单晶,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种铌酸锂LiNbO3全反射光子晶体光纤色散性质,包层是由二维的六角周期性对称空气孔制成。LiNbO3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非单轴晶体。  相似文献   

4.
晶体电光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阐述电光效应的物理意义为主体。采用铌酸锂晶体横向调制方案,通过偏振光路的调节,测量出晶体的半波电压,分析了电光调制器的工作状态对电光调制的影响并进行语音信号传输。  相似文献   

5.
文中在分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性能基础上,主要对锰酸锂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微波合成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膜绒面的直接制备方法。为了验证在绒面玻璃基片上生长绒面薄膜方法的正确性,利用不同型号的金刚砂制备了绒面玻璃,然后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上生长透明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生长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面形貌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绒面玻璃上生长出的透明薄膜仍然具备所需的绒面结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4-465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所王强斌课题组采用共热分解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Ag(DDTC))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Zn(DDTC)2)的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紫外/蓝一近红外双荧光特性的火柴状Ag2S—ZnS异质纳米结构。研究同时观察到随着尺寸的增加,Ag2S—ZnS异质纳米结构的双荧光特性表现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13,(9):41-41
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一种磷酸铁锂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磷酸氰铁作为为铁源和磷源,将锂源(氢氧化锂、碳酸锂、草酸锂等)、磷酸氧铁和掺杂源物质混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79-579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马旭村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组合作,实现了对超导薄膜生长过程和形貌在原子水平上的精确控制,在石墨化的SiC(0001)衬底上制备出了化学成分严格可控的高质量单晶FeSe薄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BaZr0.75O3,(简称BZT)薄膜。对其先体溶液进行了差热与热失重曲线(TG—DTA)分析,并以此来确定了薄膜的热处理工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650℃时已经基本形成了钙钛矿结构,结合原子力显微图确定薄膜的热处理温度为750℃。  相似文献   

11.
利用简单的手性有机配体L-酒石酸成功地合成出了一系列类似DNA螺旋构型的左、右旋的一维链状聚合物:{A[Mo2VIO4LnIII(H2O)6(C4H2O6)2]·4H2O}n (Ln = Sm, Eu, Gd, Ho, Yb, Y; C4H2O6 = L- 或 D-酒石酸; A = NH4 或 H3O)。通过水热法,巧妙地把传统的钼氧单核{MoO4}、双核{Mo2O7}以及{Mo8O26}等结构单元,通过有机配体配位的过渡金属单元交错地连接成零、一、二、三维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可以容纳客体小分子的隧道或空穴,如 [Cu(4,4’-bpy)]2MoO4·2H2O,[Cu(4,4’-bpy)]2Mo2O7,[Cu(4,4’-bpy)(Hnic)(H2O)]2Mo8O26等。首次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了含稀土的杂多酸类化合物,[Gd(H2O)3]3[GdMo12O42]·3H2O。该化合物是由Silverton-型的 [GdMo12O42]9- 阴离子和配位的Gd3+ 阳离子组成的。在[GdMo12O42]9- 离子中首次把顺磁性的钆(III)离子引入到该构型的中心,并且通过九配位的钆(III)离子把它们连接成具有介孔结构的三维网状化合物。该化合物的获得为今后合成类似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水热法合成出的化合物,[Cu2(C8H6N2)2(C7H6N2)]2[Mo8O26] 中,首次捕捉到喹喔啉的氧化产物苯并咪唑,证明了在水热条件下含氮的芳香杂环类的有机配体可以被二价铜氧化,其氧化产物进而作为配体直接与铜原子配位,最终形成新颖的上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步辐射光和反射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丙烯酸甲酯9.0~15.5 eV能量范围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和光解离.实验测量丙烯酸甲酯的光电离质谱和解离碎片离子m/e=86(C4H6O+2), 85(C4H5O+2), 59(C2H3O+2), 58(C3H6O+), 55(C3H3O+), 42(C3H+6), 31(CH3O+), 27(C2H+3), 和15(CH+3)的光电离效率曲线.并利用量子化学从头算(G3),计算碎片离子的能级,推测它们的解离通道.计算的电离能和出现势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结果表明,丙烯酸甲酯的光电离解离通道以单键断裂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八钼酸哌啶鎓盐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钼酸钠(Na2MoO4.2H2O)、哌啶(C5H11N)为原料,在水中合成了电荷转移盐,并在硝基甲烷(CH3NO2)中重结晶得到电荷转移盐(C5H10NH2)3[HMo8O26].3H2O。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热分析等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红外光谱显示固态时标题化合物的八钼酸根与有机基团间存在相互作用。热重研究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失重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的方法研究了甲基丁烯醇(C5H10O)在9.0~15.5eV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和光解离过程.通过测量光电离效率曲线,得到了C5H10O的电离能和主要碎片离子的出现势.通过对实验和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了母体离子可能的光电离解离机理.母体离子的解离通道可以分为2类:由C5H10O+直接发生键断裂的解离和经由过渡态的解离.确定了C4H 5+和C3H 5+离子的过渡态和中间体,其反应势垒与实验解离能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用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在LaAlO3(100)衬底上制备La1-xCaxMn1.03O3(x=0.2,0.4)外延薄膜的方法和磁电阻效应。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从类半导体行为向金属导电行为转变,对x=0.2样品,Tc最高达275K,Rm最大可达10^4%(B=1.5T)。  相似文献   

16.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Ni-B、Co-B和Co-Ni-B.合金的非晶性质由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鉴定.组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分析.在高真空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装置上研究了CO、H2在三种催化剂上的吸附及CO和H2的表面反应(TPSR).发现CO和H2在三种催化剂上分别有二种和一种吸附态,吸附强度和二种吸附态的数目在不同合金上有较大差异.CO加氢反应的主要产物是CH4、CO2和H2O,其中CO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解离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7.
邓杰 《大众科技》2014,(7):69-70
含钒的化合物能够有效地催化H2O2,因此可作为多元Fenton-like催化剂中的有效组份之一,Fe2V4O13中存在Fe(Ⅲ)和V(V)同时和协同活化H2O2的可能性。通过液相合成法制备了Fe2V4O13,并对其对AOⅡ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Fe2V4O13是一种新型高效稳定的多相Fenton-like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以尿素与氯化胆碱的低共熔点液体同时兼做溶剂和模板传递剂,在离子热体系下合成了InF2 2(NH4)3.采用同样的低共熔点液体在水热条件下不能得到相同的产物.产物晶体参数如下:C2/c(No.15)空间群,a=13.799(3) ,b=5.091(2) ,c=16.094(3) , β=112.942(16)°,V=1041.2(5) 3 and Z=4; R1=0.0582,wR2=0.1589. 在产物结构中,In八面体与P四面体形成四员环,顶角相连形成链状结构.客体铵分子填充于链与链间的空穴中,通过氢键与骨架中的F原子,P—OH和 P O 基团作用,链与链间靠范德华力吸引进而形成层状结构.产物进一步通过粉末XR, EDX, IR, XPS和TG/DTA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均相和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UV/H2O2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及TiO2光电催化非均相氧化技术为例,选择硝基苯、4-硝基苯酚、喹啉和活性艳橙K-R等为目标化合物,对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UV/H2O2体系中产生的·OH是硝基苯、4-硝基苯酚和喹啉降解的直接原因,有机物的降解可用准一级动力学进行很好的描述.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氧化剂浓度及水体中存在的常见无机阴离子如HCO-3、NO-3、Cl-等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探讨了各有机物的降解途径.建立了一种新的三维光电填充床催化反应器,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效率.外加电压和溶液中NaCl对活性艳橙K-R和喹啉的氧化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研究了溶液酸度条件、空气流速及氧气对光电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山芹属Ostericum 5种1变种13个居群的核型,其中4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如下:隔山香 O.citriodorum 广东宝安的居群,2n=22=16m+6sm;江西鹰潭的居群,2n=22=14m+6sm+2st;华东山芹 O.huadongensis本所药物园居群,2n=22=16m+6sm;安徽广德的居群,2n=22=16m+4sm+2sm(SAT);绿花山芹 O.viridiflorum内蒙古额右旗的居群,2n=22=18m+4sm;黑龙江双鸭山居群,2n=22=18m+2sm+2st(SAT);山芹 O.sieboldii 辽宁庄河居群,2n=22=4sm+16st+2st(SAT);吉林长白山居群,2n+22+2sm+20st;狭叶山芹 O. sieboldii var.praetieritum 辽宁鞍山的居群,2n=22=2sm+20st;大齿山芹 O.grosseserratum 辽宁庄河居群,2n=18=2sm+16st;江苏宜兴居群,2n=18=2sm+16st;安徽广德居群,2n=18=18st;浙江天目山居群,2n=18=18st。隔山香、华东山芹和绿花山芹具较原始的2A型,山芹和大齿山芹则具较为进化的4A型。此外,大齿山芹具有下行性的染色体基数n=9,这在整个前胡族中都具独特性。根据各居群在种分布区内的核型演化方向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并结合形态和孢粉学资料,提出本属的起源是从近缘的当归属起源地横断山区沿着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迁移扩散,演化发展形成两个现代次生分布中心,一个是东北向具温带性广布型的分布中心(东北地区),另一个是东南向具亚热带性特有种型的分布中心(华东地区),两个分布中心之间有一个分化活跃、演化最高的纽带种一大齿山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