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张恒先生为代表的北美画派是一个活跃在海外跨文化环境中的中国画流派,它尝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社会景观。本文从北美画派的理论主张、时空结构和人文风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北美画派在跨国家文化语境里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创新与思想传播、中国画艺术符号创新与社会传播和中国画艺术表现创新与审美传播。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画的北美画派,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是其绘画艺术作品,的确与西方绘画面貌不同,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在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氛围中,成长着,发展着,实现者中国画在域外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画在世界各地创新形成更多的画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源远流长,是人类东方文明的形象浓缩,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的表现,它促进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是民族艺术的长青树。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深远,它以自己特别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自己深邃的艺术内涵。与西方绘画对比,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西洋画多追求外观的感觉和刺激,中国绘画多偏重于内在精神修养,西洋画多追求表象上的视觉真实,而中国画尤注重内在的精神气韵、意境格趣。所以中西方绘画所追求的东西不同、表现的美学思想也不一样。中国画不论从社会功能、创作…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已呈现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的趋势。文章分析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冷抽象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认为:西方冷抽象绘画美学包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画哲学思想和观念,它最值得人们借鉴的是抽象的美,中国绘画艺术可以从它的形式构成以及观念中吸取营养,以丰富中国画内涵。当代艺术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方艺术的观念,探求其内在的交融点,为现代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美术作为艺术范畴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并列为世界两大绘画体系。中国画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中国画中的意境,在各个时期都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有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质疑。科技化的今天,摄影、电影以及电脑为主的现代美术形式表现技法的蓬勃发展,中国画的确显得脚步放慢了,但是中西文化应是相互交流的。  相似文献   

6.
心象主义是由加拿大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加拿大华人艺术总会永久荣誉会长张恒先生提出,并不断倡导的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北美绘画艺术流派。心象主义画派的艺术超越表现为:“象由心生,象其物宜”的艺术理念超越;“万象之象,蓄养之象”的艺术哲学超越;“得辞得象,法象而已”的艺术创作超越。张恒先生从中国到加拿大,不仅完成了从台北到温哥华的地理迁徙,而且也完成了从中国绘画到西方绘画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张恒北美山水画展”,让我们看到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家应该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深入发掘、弘扬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地表现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和景观,开拓创新,为中国画“在学术上成为可与西方绘画进行对峙和交流的另一种系统”而不懈努力。建构和发展地域性中国画学术群,有益于当代中国画在学术上和创作上走向多样发展,从而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画从创作之初便在立意、造型、笔墨、色彩、对客观物象想象力与空间理解力等都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多年以来,中国画在发挥自身艺术成果优势的同时,也以其艺术魅力与精神风貌指引着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此,文章以中国画的特质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中国画对学校美术教育所发挥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上画派”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海上画派”在继承传统绘画“扬州八怪”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具有其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感。他们的画作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一些传统特点,又以开放的胸怀融合着西方绘画,这些绘画的特点为后来中国的花鸟画如何包容并消化西方绘画的冲击而寻求的变革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中国现代的水墨花鸟画创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的文化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审美表现出与传统的偏离或背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审美品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在传统绘画艺术发展中,笔墨作为绘画语言形式,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笔墨在中国画创作和艺术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独特性、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再现性,对中国画的创新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西方与中国贸易、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在此背景下,以绘画、瓷器等艺术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对西方审美趣味和美术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蒂斯、梵高等画家借鉴中国画创作经验,创造出体现东方神韵和艺术精神的作品,成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始终紧密联系,它们同样富含人文色彩并承载着某些启发寓意。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它在艺术风格、文化品位、艺术思想、审美特征上,都对陶瓷绘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对陶瓷绘画产生影响,改变了陶瓷绘画的成长轨迹。本文针对中国画与陶艺绘画的异同之处进行讲述,指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基础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陶瓷绘画学习的重视,更好的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画。  相似文献   

16.
面对历史悠久的中国画,我们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和发展。中国画创新应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吸取养份,把西方的写实技巧、色彩光影等引入中国画中,提高中国画表现力;从民间艺术中去吸取艺术养份,更加突出中国画的时代特征;借鉴姊妹艺术的表现技法,融会贯通,拓展中国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杜飞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17-118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其画理已包含了很深的文化思想,它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不能单单从绘画的角度来考量它,应从绘画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的关系上来认知它.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其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文化艺术审美方式的发展.当然,也深深体现着中国文化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应和世界相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国画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和深厚文化的内涵,在世界美术方阵中独树一帜。它经历几千年的发展、革新和不断继承、丰富,创造了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技巧及族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我国文化独特的中国画语言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我们民族瑰宝,它特有的艺术精神、表现方法再加上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已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海派绘画"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它是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在多元的移民文化与快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海派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并对传统文人画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设色上的雅俗共赏.海派绘画对后世的中国画影响很大,它在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迟敏 《华章》2013,(32)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中国传统绘画面临着与西方及其他地区的艺术文化碰撞。谈到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创作画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林风眠。林风眠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张。“他所说的融合,在技法上是主张中西艺术优势互补,取西方绘画造型能力之长,以补中国传统绘画在对自然和人物形象客观真实塑造及表现方式之不足,而避免西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绘画形式的过于强调形似或如实描写,而在主观情意表现方面之不足,以及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有时过于脱离对广大群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