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等阶段.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启动了东北再开发,由此,我国已进入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既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其中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区域经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纪念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重温小平同志有关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若干论述备感亲切.  相似文献   

2.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 ,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 ,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 ,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及其协调发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新疆应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即在继续推进重点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同时,大力推进天山南坡经济带的发展,以天山南坡经济带的发展带动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为基点,推进新疆南北疆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江泽民开创的西部大开发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三者之间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转承启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战略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直接的应有三大目标,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其协调发展要通过市场作用和政府调节的互动机制来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划分及重点区域开发大体是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轴心展开的。新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内贸与外贸的协调发展;重心区与非重心区协调发展;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部署上 ,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开创了一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突破之路 :毛泽东以内地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以东部沿海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江泽民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三者之间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承启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解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了简要历史回顾,认为在毛泽东领导下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江泽民开创的西部大开发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三者之间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转承启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实际,与此相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活跃的广东省.因此,在这种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侧重于区域化,即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布局、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协调现象越来越严重。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来实施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是解决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新疆当下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期。如何使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真正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令世人震惊。新疆也是一样,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新疆广播电视业更是与时俱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文章将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与数据,对新疆广播电视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期该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农村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新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经验是:增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教师教育;发展农牧区寄宿学校。新疆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运行困难;办学成本过高,教育投资效益不高;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新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思路是:科学规划,完善体制,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制定特别政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国家教育规划是我国进行重大教育决策、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轨迹。梳理分析四次国家教育规划,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备受党和政府重视、内容全面且重点突出、注重科学性与规范性等特点。我国国家教育规划的影响主要在于: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在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加快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国家教育规划过程中,也存在着决策程序不够科学化、一些改革步伐不够大、部分改革缺乏保障机制及难以落到实处等不足及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文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尤其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仍较低下。要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推动青海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以人为本,推动青海和谐发展,是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对构建和谐青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青海多民族地区利益冲突明显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对青海多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青海多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内涵和基本特征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基于托达罗及其修正模型,扬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模式选择:一是进入乡镇企业;二是进入城镇服务行业;三是农村内部消化吸收。具体建议为:1.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2.规范和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3.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4.发展高效农业和涉农工业;5.加强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疆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文章将以翔实的数据对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积极地梳理。总结成功之经验,找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积极建议,将有利于新疆职业教育朝快速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特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对有力回应怀疑、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加速现代化转型时期,它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内各构成要素变化速率最快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但随之产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基于此,我们探讨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特征和当今新疆社会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腐败、就业不充分、环境破坏、吸毒与艾滋病、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