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2.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3.
“记者、记者,翻译成白话就是记的人。” 这是四十年代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当记者的时候,陈家康来我们采访部谈天说的一句话。他是周恩来的秘书,很有才,建国以后当过驻外大使。 这本来是闲谈中一句开玩笑的话,我却宁愿把它看成讽刺,看成提醒。我愿每个已经或者准备当新闻记者的人听听这句话,好好想一想,提高警惕,万一当成了“记的人”,那就真正可悲了。  相似文献   

4.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6.
我不知道,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华盛顿是不是拥有常驻外国记者人数最多的。但是,华盛顿的常驻外国记者的队伍是很庞大的——500多人。因此,至少可以说:华盛顿是世界上拥有外国记者最多的城市之一。不过,在美国,它还只居第二位。纽约的常驻外国记者超过了600人。洛杉矶约200人,占第三位。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常驻美国首都?其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活到现在最怕的是一种人……”6月3日夜,在张家口宾馆。当几名记者行将结束采访时,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的这句话,令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高老郑重的说,“不是我看不起你们记者,记者队伍中确实有些人缺乏职业道德,文章发表后,不仅连时间、地点、名字都搞错了,而且在文中凭  相似文献   

8.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9.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0.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1,(5):64
文学是人学,新闻也是人学。记者每日每时接触和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他同时也在这研究中修正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我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莫名的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  相似文献   

11.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12.
李斌 《青年记者》2006,(22):1-1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被派到联合国工作的记者都希望单独采访秘书长,但是,在450多名常驻联合国总部的记者中争得这种机会的人并不多。而我在四年半任期内曾三次专访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这并不是我个人有什么特殊的魅力或公关功夫,而是因为我是一位来自伟大中国的新华社记者。众所周知,1981年第36届联大选举第五任秘书长时,开始参加竞选的只有两人,即当时已经担任了十年秘书长之职的奥地利人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和坦桑尼亚外交部长萨利姆·阿赫默德·萨利姆。美国坚决反对萨利姆,在安理会内先后投了16次否决票;而中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15.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16.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从前,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根神秘,也很伟大。在我的印象中,记者个个都是文质彬彬,亲切可人:是男的,一律是西装革履,风姿绰约;是女的,绝对是青春永驻,秀色可餐。或老或少,每个人都有一枝生花妙笔,外带一副侠骨柔肠,他们走天南、下海北,笔底生风,所向披靡。我好羡慕,好崇拜。后来,各色各样的记者,我也结识了十位八位,老实说,我有几分迷惘,有些许失望。我觉得我们的记者中,称职的固然不少,差强人意乃至不如人意的也绝不是一个两个。我这篇短文,不分析原因,只谈观点;不举例论证,只稍加概括;不持一种批判的姿  相似文献   

19.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20.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