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李怡 《华夏文化》2006,(4):48-49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其中,官员常服融合了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是唐朝继承传统、调整创新之后制度化的产物,从而颇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鸣驼千里传佳音──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陈根远自汉代张赛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便经由河西走廊,跨越葱岭,陆续传到中亚西亚各国以及欧洲。而西域的葡萄、香料等特产以及那里的音乐、舞蹈也沿着这沟通中西方的动脉输入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古发现,丝绸之路史前即为中华民族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人们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之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断续、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为大规模、持续、官民结合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胡酒     
唐代 ,由于最高统治者实行不问华夷 ,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王朝与周边诸国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诸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日益发展 ,交往日益频繁。当时的都城长安 ,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都市。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受到西域、中亚的影响 ,而且在饮馔习俗方面也形成了胡化的风气 :胡食 ,胡酒备受青睐 ,胡人开设的食店、酒肆遍于坊市间 ,“胡姬貌如花 ,当炉笔春风” ,吸引了众多的酒客狂饮其间 ,留连忘返。当时在城市中流行的胡酒比较著名的有三个品种 :葡萄酒 ,三勒浆 ,龙膏酒。…  相似文献   

6.
何光岳 《寻根》2004,(6):4-8
匈奴为夏桀之子淳维之后,《史记》已有明确记载。秦汉时,兴起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并吞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汉朝所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  相似文献   

7.
在西汉基础上,唐代西部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范围上看,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几乎遍布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从人数上看,西汉时期新疆地区屯田军队约2万人,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唐朝开发新疆地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军令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  相似文献   

8.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  相似文献   

9.
荣新江 《寻根》2006,(1):4-9
西域地区(这里用狭义,指古代新疆)大概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流行印度传来的佛教,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绿洲王国,如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焉耆、高昌(今吐鲁番)、楼兰(今若羌),等等,都已变成佛教王国。规模不等的一个个佛教都会,点缀在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东西延伸的丝绸之路上。这里的佛教信众,不时送走一批东去传经的中亚、印度和尚,又迎来一队西来求法的中原僧众。然而,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通道,所以除了佛教之外,发源于波斯(今伊朗)…  相似文献   

10.
新疆古称西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代有关西域的文学创作,便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在清代西域诗作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林则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很多很多佛教的名山和寺庙,像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个菩萨的道场,山东灵宕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金陵栖霞寺则是古代著名的丛林。就说现在的北京吧,房山云居寺、西四广济寺、城南法源寺、城东雍和宫,也都是庄严肃静、金碧辉煌的,到了佛教节日,少不得要大做法事,热闹一番。其实,佛教和中国结下的这个缘分也实在有年头了,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新疆一带)传来之后,很多中国人就慢慢信仰上了。中国的文化也就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起逐渐浸透了佛教的思想养份。我们…  相似文献   

12.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不是狮子的原产地。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作为西域诸国的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这些西域国包括月氏、安息、波斯等。这些国家在古时都出产狮子,且存在着丰富的崇狮习俗。狮子在那里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这些习俗随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与狮子差不多同时入华的佛教对狮子的美化和神化进一步使这种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位于东西方交通咽喉的长安城成为西方诸国来中国、东南亚各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站,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以古代各民族语言翻译为前提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这里大放异彩,长安城成为东西方闻名的大都市。当时在东方就流行着“大道往长安”的名言,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座神奇的名城。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政府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交往最频繁的是日本、波斯、印度和东罗马等国,往来最多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他们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远万里跋涉,带来了奇珍异宝,带来了离奇古…  相似文献   

16.
西域与中原乐舞:交流及影响王克芬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曾广取博采吸收融化了世界许多民族舞蹈文化的精华;而中华民族璀璨的舞蹈文化,又给予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以深刻影响。古代“西域”一词,是对一定地域的泛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地域范闵也不完全相...  相似文献   

17.
唐朝在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以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其史学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试作探讨。唐朝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八部纪传体正史著作及两部史学新著的完成。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即接受了秘书丞令狐德?..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亚契丹人的来源唐朝灭亡后,中国由统一陷入分裂,公元907年至960年,史称"五代十国"。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辽(907-1125)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契丹族最初活动于今天辽宁西拉牟伦河和老哈河一带。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在打败渤海国,占据燕云十六州与北方地区后,辽国不断吸收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龟兹”读音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读音辨正冯洁轩一龟兹和龟兹乐“龟兹”是西域国名的对音,龟兹国地约当今之新疆库车。译为“龟兹”,最初见於《汉书)},但《汉书》所记有两处“龟兹”:一见於《西域传》,是为龟兹国;一见於《地理志》,则为龟兹县,地当今陕北榆林,与龟兹国相距甚远,乃是...  相似文献   

20.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5-25+185
唐朝军事实力猛增,政治、经济上的强盛和富庶,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持续增强,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汉民族之间的高度交流与融合的新发展,唐朝的胡汉融合,所涉及民族的范围、地域的广度及融合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期间虽然也有类似“安史之乱”一类的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趋势和方向是鲜明的,其发展进程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