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霍尔堡组曲》写于1884年,是格里格为纪念诗人霍尔堡而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组曲。该组曲是格里格运用古组曲的体裁形式以及民族音乐创作风格的成熟期作品。本文从《霍尔堡组曲》的组曲形式上与古组曲的继承与发展入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的具体分析研究,阐释这首作品的组曲形式的特征以及创作手法特征,以期对格里格的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流,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魅力无穷的长调民歌、宏伟悲壮的英雄史诗以及深沉如诉的马头琴声都无疑彰显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也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近几年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为数不多,而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是近几年来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中一部完整的交响曲,也是继永儒布先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之后唯一一步完整的交响乐组曲作品。  相似文献   

3.
皮亚佐拉组曲《四季》由四首乐曲构成,在这四部作品里作曲家基于传统的古典创作手法,同时巧妙融合二十世纪出现的现代和声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早期作品。这个时期德彪西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普遍认为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不重要,但任何一位作曲家或者一种风格流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作品更能清楚地反映作曲家的创作倾向。因此,对于《贝加莫组曲》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在探索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作者介绍了此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创作动机;其次针对丁先生个人对创作道路的探询,指出了此作品在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全曲多角度的分析,阐述了此曲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最后作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了与它同一时期产生的其他钢琴作品的不同风格,更进一步指出了《春之旅》这部钢琴组曲在探索创作具有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发展道路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恩纳斯托·莱库纳(又译"雷古那")。《西班牙组曲》作于1972年。作品《玛拉格尼亚舞曲》乐曲分为四个部分,有着奏鸣曲式的主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曲式特点。乐曲热情洋溢,风情万种,处处显露着西班牙式的节奏感。本文从作曲家与他的创作风格、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成为钢琴组曲体裁的典型范例,作品创作独具风格,创作手法有着强烈的独特个性和典型的艺术风格,此曲在演奏上还有一定难度。《图画展览会》的演奏艺术为钢琴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贝加摩组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早期的钢琴作品,是德彪西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发展的过渡性作品,组曲旋律线条优美清新,和声注重色彩处理,具有典型的"德彪西式"的音乐风格.本研究在分析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总结了德彪西《贝加摩组曲》演奏中踏板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雅 《职教论坛》2012,(26):42-43
钢琴组曲《学生日记》是一部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儿童题材钢琴作品。作者徐坚强先生在作品中对简洁的音乐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以不同的形式构建组曲的各个乐章,体现出作曲家的个性化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0.
协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普契尼创作的《图兰朵》是以古老的中国为背景的歌剧作品。组曲《舍赫拉查达》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一部阿拉伯风情作品。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主题进行分析,从音乐与文化角度探究东西方文化如何在音乐作品中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