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解读《马太福音》,并与《论语》比喻手法的对比,将《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分为三个类别,阐明了《马太福音》中运用比喻的意义。寓言式比喻在寓言中包含多层次的比喻;象征性比喻,与《圣经》其他章节紧密联系,需要联想;抓取事物特征,将人拟物化的比喻,与中国《论语》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它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小说中对联圣经》话语、典故及多种比喻象征意象的引用,失乐园和复乐园原型意象的体现,以及女主人公简爱对于平等的不懈和宽容的性格符合((圣经》所崇尚的教义,也无不体现了夏洛蒂·勃朗特“圣经式”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在耶稣用以教导世人的大约四十个比喻中,以女性为本体的比喻共有四个。这些比喻在反映犹太妇女世俗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神学寓意。比喻中的女性,不仅承载着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属世情怀,同时也承载着相关《圣经》原型在属灵意义上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西方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被基督化的国家之一,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对英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以英国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圣经》及基督教思想在英国文学中的多元渗透,并说明掌握《圣经》及基督教知识对更好地理解英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化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经常引用《圣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圣经》中的原型,没有基督教做参照,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表作《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圣经》原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XIA金屋又作“三足屋”,出自中国神话故事。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指太阳。钓鳖出自中国神话故事。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钓鳖客”,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彭祖中国神话人物,相传活了八百余岁。后用作长寿的象征。青鸟出自中国神话故事。指传信的使者。月老又作“月下老人”,中国神话中掌管婚姻的神。常用来称呼媒人、婚姻介绍人。阿拉丁神灯出自阿拉伯神话故事。比喻能满足人一切愿望的东西。禁果出自《圣经》故事。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方舟出自《圣经》故事。诺亚为躲避洪水造的长方木矩形大船,常用作避难处所的象征。斯芬克司…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以往评论家多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研究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文章则把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引入分析过程,以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格蓝岛与伊甸园的场景对比、《觉醒》与《圣经》的主题关联、以及象征艺术手法的使用3个方面,探求《圣经》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进而对《觉醒》中的圣经原型做出解码。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论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哈代以《圣经》为其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手段。本文以《圣经》为视角,主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场景、情节和思想的圣经原型剖析,来解读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雅歌》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希伯来爱情诗歌的典范。为表达男女主人公热烈、坚贞的爱情,文中用了比喻、顿呼和排偶等修辞格。这些修辞格交替、重复使用,使诗歌达到了完美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13.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令 《考试周刊》2015,(1):28-29
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的是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最经典的典籍,同时是基督教的灵魂所在。英语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语言,其文化背景与《圣经》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甚至可以说,《圣经》是英语的文化起源之一。因此,《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表现在几个方面,其原因也包括几个方面。文章从《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张弘 《考试周刊》2014,(66):16-17
《圣经》是一本宗教经典,也是一本一流的文学艺术作品。《圣经》文本中不但蕴含了神国发展的轨迹,还充满了高超智慧的文字表现手段,在运用语言的方式和技巧上处处闪耀艺术光辉。众多修辞手段不仅给《圣经》增添了光辉灿烂的艺术品质,还使神国的教导隐含在这些文学表现手段中。对《圣经》文本中的重复艺术加以研究,辨析其类型和特点,对揭示《圣经》文本的隐含意思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托,以《圣经》以及库切的小说为蓝本,通过分析库切小说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探讨库切对《圣经》原型的新发展,从而挖掘出库切小说中隐含的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20.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