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战略联盟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组织学对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三种战略联盟关系:合作联盟、协作联盟和协同联盟关系。以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4个典型实践案例为样本,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在三种联盟模式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中所体现的合作方式及特征进行分析。联合培养单位应对其联盟类型做出准确定位并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以保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从战略联盟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组织学对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三种战略联盟关系:合作联盟、协作联盟和协同联盟关系。以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4个典型实践案例为样本,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在三种联盟模式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中所体现的合作方式及特征进行分析。联合培养单位应对其联盟类型做出准确定位并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以保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合作治理的视角,以甘肃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为例,探讨政府主导、校所(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合作培养与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认为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主要趋势和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措施。基于协同学理论得出:大学、科研院所边界拓展、职能交叉和功能整合形成的竞争与协同,奠定了校所联合培养的组织基础。分析“联合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案例,认为建构校所联合培养体系,关键在于发挥整个系统及各子系统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促使控制参量牵引外界达到阈值,在自组织演化中,推进校所协同机制的衍生。  相似文献   

5.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严重问题:培养模式单一,校所合作缺乏,校企联系松散,创新资源共享程度低,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力度不大等。必须实施多导师与跨学科的培养制度,围绕产业集群完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建设区域研究生教育联盟和全国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创新路径和动力机制,才能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联盟是高校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教育领域应用协同进行创新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高校联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联盟的规模和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将联盟战略引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通过"双手模式"的构建,一手抓联盟高校的合作主题,一手抓联盟组织的管理过程,以协同为途径,聚集创新元素,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新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论述产学研协同驱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发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强化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搭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科研转化的平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现产教研融合、政企校研协同增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1].这意味着,协同创新已经超越了"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为今后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导师的双重责任使教学难以规范,研究生培养学制与科研项目周期存在矛盾,管理制度不甚完备等问题。因此,要树立高瞻远瞩的协同创新理念,强化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探索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及建立综合评价体制等,进一步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联合培养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海洋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需要科考船等设备,联合培养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些年联合培养探索结果,分析校所协同的海洋科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形成背景,介绍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研合作、加强过程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完善培养模式,以期为提高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