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杨磊 《新闻前哨》2007,(11):39-40
是什么让我们对这些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印象深刻?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答案是:人,人的命运以及作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什么是人文关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发自人内心;关注人内心,也最容易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2005,(10):44-44
9月6日,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258件新闻作品受奖,其中,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等28件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爱的谎言》等89件获二等奖,湖北日报摄影《徐本禹被山里娃感动着》等131件获三等奖,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新华社的《新华视点》等10个新闻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荣誉。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10,(6):66-66
传媒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人的解放是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新闻传媒的终极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发展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正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尊重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量,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新闻由"官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动反映,是人性化政治在新闻改革中的体现。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在上述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媒体自然而然地经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向"民生"拓荒,向"民本"回归,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将关注民情、体验民生、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和谐文化的建构过程。提升新闻传播的理性和人文性,建构和谐的新闻传播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推动构建和谐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根本指向是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尊重,对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高辉 《记者摇篮》2006,(9):38-38
新闻的源泉主要是人的劳动和创造,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砭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足点,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十六大提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谭健 《军事记者》2013,(12):9-11
新闻记录历史。也记录人生。作为新闻人.孙晓青是真正能够在军事新闻史、乃至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关于他.确实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研究他。既要研究他的作品,又应该跳出作品.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去思考:孙晓青成功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孙晓青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新闻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人文精神的缺位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中。面对新闻界人文精神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与关注,被称为“社会公器”、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德责任的新闻界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张镛 《记者摇篮》2009,(7):58-58
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真实的透视学。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学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这一社会主体能够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睹了沈阳军区某装甲师新闻干事周琳的作品剪贴和获奖证书,实在是令人佩服。作品剪贴厚厚的7大本,30本各类新闻稿件和摄影比赛获奖证书,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他入伍10年之际出版的个人新闻作品集《镜笔军旅》一书,更是字稿与图片作品并驾齐驱,一手摸着两条“鱼”。他已发表1500余篇(幅)的新闻作品.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是什么?从词义上解释,人文关怀应当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毫无疑问,从人文关怀的本义出发,人文关怀理念的实践过程必须是全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要求始终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把握。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报道明显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硬伤,从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缺乏报道艺术,无端伤害人的感情。今年3月上旬,有一张大报在报道一位七旬老人生前立下遗愿,去世后捐献眼角膜的新闻时,用《人走了,目光依然明亮》作…  相似文献   

14.
李云鹏 《档案时空》2011,(12):10-12
一、关于档案有无负价值的争议 档案有没有负价值,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也一直是学界所回避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档案是存在负价值的,陈永生先生在《论档案的负价值》①一文中提出档案是有负价值、负作用的观点。他指出,所谓档案的负价值,是指档案对于人所从事的一切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活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起的一定程度的阻...  相似文献   

15.
言论、出版(包括新闻)、结社、集会等等的自由,是现代精神交往政策的主要特征。这些“自由”通常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即表现自由,意为“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的新闻自由概莫能外。在世界精神交往政策的历史上,19世纪是人民争取各种表现自由的世纪。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等的自由,成为一次又一次人民斗争中的伟大口号。从本质上看,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传媒机构在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时.应当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实现新闻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廉洁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100余幅;70余幅作品在军区及全军、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31个摄影专题被《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采用;35幅作品被国家级刊物用作封面。1989年,廉洁的名字被收人《中国摄影家大辞典》。4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1974年底,廉洁人伍来到巴林草原。部队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戍边守睡,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雪水、雨水,住的是“干打垒”。但官兵们工作、学习、训练劲头十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一切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马鞍山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徐晓明荣获2006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播音主持作品奖,这不但成了马鞍山市的新闻,也成了安徽省的新闻。因为徐晓明是安徽省获“金话筒”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斯诺(Edgar&;#183;Snow)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是西方近代来华记者中最负盛名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可以说,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影响了几代中国新闻人。2005年7月24日是斯诺先生100年华诞,为此,本刊特刊发朱清河先生《斯诺职业精神成因溯源》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20.
人精神,是优秀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事实就是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可以说,透过一张报纸,就可以折射出它所存在的政治环境和人背景。军事新闻作品中所独有的浓烈军味,更使受众引发出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对军人的生存状况、对军人价值、尊严的探求。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弥散着带有军队人特色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