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经典化是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当代文学学科来讲,变动性、延展性使得经典化问题备受干扰。重视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教学规范性、学科规范性都起着重要作用,也能使文学史叙述更加丰富充盈。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经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不但使当代文学经典在开启之初就与时代政治文化的语境密不可分,同时,也造就了不同历史背景下所谓当代文学经典在流变过程中前后的并不一致.而且,如果联系1990年代文学市场化的问题,那么,当代文学经典值得思考的问题无疑是多方面的.当代文学尽管已经产生了"经典",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从文学史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过渡,不过,无论从经典的标准,还是就历史沉积的角度上审视,都因经典性的不足而在实际上存有"经典"匮乏的倾向.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时间上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史必将进入一种越讲越薄、越讲越精的状态.所以,寻找经典也必将成为一个具有必然性的过程.因此,对于正在历经逐步经典化过程的当代文学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超越时代的局限,并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经典与发现经典.只有这样,当代文学的经典才能在保持现实关怀下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而文学史意义上的新经典也将由此萌生,文学意义上的经典也将由此传承!  相似文献   

4.
《白毛女》是新中国红色经典之首,它由民间传奇发展为艺术精品的嬗变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政治对于艺术的制约作用。《白毛女》原本只是体现为一种艺术真实,但后来却被人为地升华为历史真实。因此,全面地回顾与探讨《白毛女》经典化的"成长"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十七年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更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全球化加剧。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地球村"思想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语文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播的直接方式。时代在进步,文化随着发展不断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融入了社会先进思想,是在继承传统文学基础上的创新。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字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争议。但它仍然面临着开拓新的研究路径的历史任务,其中一个比较隐蔽的问题是: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如何突破福柯"知识型"概念(《词与物》)所隐喻的被征引材料"同质化"的陷阱,据以恢复这一学科对于公共话语的积极建构功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又必然牵连到另一个话题,即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异质性"传统,是否存在可能?通过对形式主义文论"传统"概念(迪尼亚诺夫)的辨析,从当代文学研究与新史学(包括口传文本)、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互文地带切入,这种寻找或许确实存在着可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建构应该遵循以下逻辑:在话语维度上扎根中国语境并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内容维度上凭借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把握时代精神;在方法维度上渗透大众意趣,践行以理服人、以言动人、以形化人和以情感人的理念;在价值维度上体现人文关照,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尚未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主要原因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否定性思维。治本的策略是建构文学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学观",其基本内涵,一是在历史发展和中西文化浑融的宏阔背景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自然生成形态,把握其发展走向,二是以开阔的心胸承认文学的多本质性和多形态性,三是牢牢把握文学史发展中的艺术创新性。以此标准对当代文学进行整合性思考,包括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以及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整合,便可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和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的确认以及转换,成了现当代文学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文学史写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学经典形成的机制比较复杂,文学经典的消解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外,还有复杂的文化因素。现当代文学史构建中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消解都与人们重新发现那些当时非经典作品中的当代因素和新的审美价值有关,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国际文化环境、地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翻看语文课标书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文心雕龙》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为经典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弥新。然而,长久以来,"宝藏"似被深藏,我们拼命抓起一切工具性的、快速的生长模式,却逐渐忘了落在身后的蕴含中国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布迪厄认为,文学场是不同的资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间,由许多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研究文学意味着建构一系列"纸上的建筑群"。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场而言,出版机制的转型促使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应对"经济场"的挑战,并且逐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变化。出版机构通过品牌战略、包装作家、策划专题等举措赢得了在"文学场"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抗拒了"经济场"、"政治场"的力量,也使当代文学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形成"好看"就是"好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经典问题域中的一个子问题,文学经典化问题主要侧重于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文学经典的概念与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以及文学经典和政治权力、传播媒介、大众阅读、学校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作为一种理论风潮,文学经典化研究近年来渐趋平静,各种已经阐明或未明的观点暂时被搁置,文学经典化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意义则凸显出来,以之作为方法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经典化历程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面向 21 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应编定和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改变教学评价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等院校本科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樊星教授治学20余年来,不断致力于古、今文学与文化的对话及融通,多年来笔耕不辍,成就斐然,实绩可嘉。其研究历程总体上经历了90年代初"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处境及民族性问题"研究、近五年的"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研究三个主要阶段。其治学精神、学术意识及研究方法等均能给后人很...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学习文化和思想多方面的教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而言,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同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文章立足于这部分教学工作,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问题,意在明确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育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路径。通过实践分析可知,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升人文素养,结合现当代文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积极组织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提高师生互动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平台,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入手,融入人们精神培养元素,体现人文精神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9.
"突出以'文字、文化、文明'为载体的人文精神教育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现代化创新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中国灵魂,世界的胸怀的人"是安阳市铁西路小学原绿色校长的办学理念。铁西路小学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以课前经典诵读、阅读课、大课间、下学路队为抓手,通过诗词古韵、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快乐童年。  相似文献   

20.
问:我想听先生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王德威:如果要说"现代中国文学"在欧美的学院建立一个制度、学科的话,应该是从1950、1960年代开始,主要有两个关键人物,在美国是夏志清先生,196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这可能是在美国典范化建制化研究的开端。在欧洲应该是在1950年代末,布拉格查理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