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洪讯时节,又闻“洪峰于某月某日到达某地”的报道。 据我所历抗洪报道教训,“洪峰到达”报道,不可能是即时新闻。就是说,“洪峰到达”的事实发生时是不可知的,是不可即时报道的,只能是“马后炮”,只能是回落以后,用回落的数  相似文献   

2.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谓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被社会遗忘或被认为没有新闻的角落中寻找新闻。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有意地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  相似文献   

3.
刊中刊     
《视听界》1999,(5)
■“实事求是”是农村报道“求深”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对记者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本身;二是指通过报道反映事物总体与本质上的事实。这里强调的是后者。回想起来,我的第一篇深度报道,正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那是一个对农广播专题,题目是《和农民朋友谈谈“增产为啥不增收”》,其主题在于引  相似文献   

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CNN)由于成功地报道了海湾战争而名声大噪,它的老板特纳也成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年终封面新闻人物。据说,特纳的贡献,就在于他改变了新闻的观念:“把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改为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应该说,我在报道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出资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聘请“洋教练”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受到特纳的影响和启发。也就是说,我不仅报道了这一“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报道,直接促成了聘请“洋教练”这一中国足球史上的大事。  相似文献   

5.
陈力丹同志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的观点,并预测典型报道“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立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议论。《新闻学刊》为此特意辟出专栏展开讨论,颇有意义.对于陈的“逐步消亡”论我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典型上出了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我认为典型报道不是“淡化”“消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就新时期典型报道,我谈几点构想: 一是要注重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注意发现和宣扬具有开拓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6.
一位读者郑重其事地问我:“以前看过麻风村的报道,那里简直是人间地狱。可是读了你写的江志国事迹通讯,麻风村原来还有那么多享受和乐趣,麻风病也不可怕。哪一种报道是真的呢?”我说:“都是真的。只不过有的报道只讲痛苦,没有讲乐趣。”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大树法则’?”我手捧文稿,问一个正在进行“提振信心”报道的同行。“就是说社会保障系统像一棵大树,为面对金融危机的百姓遮风挡雨。”她自信地向我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春霞 《河北广播》2006,(4):24-24,26
今年的“两会”报道除了规定动作之外,分别推出了经过精心策划的重点系列报道,尤其是全国“两会”推出的三组系列报道,抓住了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在报道形式、内容上都有了电台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我台今年“两会”报道最大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冰点”报道的准确定义。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渭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1.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看到“大家说……”,“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贫下中农都说……”一类的话。我怀疑这“大家说”之类的话,并非真是大家的话。过去,我看到有些人受“四人帮”的影响,给报纸写报道,常常是不问本地实际情况如何,一味“紧跟形势”,习惯于“在家画框  相似文献   

13.
“我”,是广播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在广播报道中,“我”,能够体现广播“说”的特征,遵循广播“听”的规律,显示广播“声”的魅力。“我”的风采表现出广播的精彩,广播的精彩表现为“我”的风采。真实丰富的现场我报道新闻,内容上具有真实丰富的现场感。虽然我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不仅不会减弱现场的可信程度,而且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性。报道不是我道听途说的,倒买倒卖的;而且我立足于现场,是我自己说的,是我自己讲的。我是新闻事实的报道者,也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还是新闻事实的参与者、亲历者。我还能够增强…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正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地崛起,尽管它仍旧羽毛未丰,但其趋势已不可逆转。1988年全国好新闻“深度报道奖”的创立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追求报道深度与追求报道真实一样,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但迄今为止,对深度报道特征的研讨仍十分欠缺。这种状况束缚了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我曾想在此时候,拿出自己对深度报道的见解,难免有冒失之嫌,而且一定是管中窥豹。但不管怎么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探讨深度报道的基本形态上,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84年以来,我在深度报道领域艰苦耕耘,其艰苦程度有时不啻啻是一种痛苦,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我下决心放弃这种尝试,但由于自我超越的性格和追求“高峰体验”的自负每次都使我重振旗鼓。1984年  相似文献   

15.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录音报道在广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不仅使我们增强了搞好录音报道的信心,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录音报道出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录音报道的“音响”运用不得当,不是靠“音响”说话,而是靠文字“说”音响。把文字和音响牵强地连在一起,“音响”成了文字的“图解”。 我认为,录音报道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越准  相似文献   

18.
为宣传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去年,我除就一些重大主题撰写了几篇社论外,并配合典型报道,写了一些署名魏明夫的短论。“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是其中一篇。当我编发了如皋县“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办宰鸡场”的稿件后,领导建议写一篇评论。我也觉得这篇报道虽然有意义,但是,报道只能客观地报道事实,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19.
连续四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虽算不上“老司机”,但几年经验的积累,让我在这场竞争中更有底气. 比如,当数千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时,我能使出“火眼金睛”,一眼识出来自湖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再比如,重要现场单兵作战,我能“三头六臂”,图、文、视频全媒体报道,网、端、微多平台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中性”报道的提出这几年,新闻界关于“中性”报道的说法很热门,有的甚至把“中性”上面的引号也去掉了。那末,中性报道的提法(即使是加了引号的)究竟是否正确、有没有科学性呢?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学名词而长留于世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地说,持否定态度。“中性”报道的提出,大概是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