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漫话赘婚     
“赘婚”作为一种男嫁女娶夫从妻居的一种婚姻形式,古已有之,它是母系氏族社会“从妻居”古风的遗留和发展。从“赘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的时期,“赘婿”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其地位通常是相当低下的。目前,有必要给这一合理的婚烟形式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是宗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聘婚是周人的合法婚姻。这在《诗经》和《礼记》中均有反映和记载。但是,在以聘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中,同时又并存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无媒婚。对这一婚姻现象,古今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当时为政者无奈中的权宜之计、“令会男女”的文化背景和增殖人口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加以考察,可能会求得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网婚”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已婚者“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本人要改变沉闷的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渴求。但是,已婚者的“网婚”现象影响到了现实家庭的忠诚、责任和夫妻生活,危害到现实家庭的稳定。因而,“网婚”考个人、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5.
“姪从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媵”即女随姑嫁的现象,是上古贵族之间的一种特殊婚嫁形式,先秦已属鲜见。后人对这一通婚制度或有非议。文章引用先秦典籍对此作了探讨,认为它在当时是合礼的、合理的而非非礼、乱伦的淫婚。“从媵”、“诸侯壹聘九女”,既解决了奴隶主贵族节人事而重子嗣的矛盾,又保证了王公贵族血缘的纯正,同时还是消弭妻妾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传统乡村社会的亲属制度是严格的父系制,体现在婚居模式上是严格的从夫居,从妻居的一向不多.户籍制度、获取资源的路径以及风俗习惯支撑着传统的婚居模式.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职业结构以及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为新的婚居模式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山东于庄城镇化过程中所引发的婚居模式的历时性考察,认为于庄的城镇化催生了新户型从妻居的婚居模式,但新型婚居模式的双方当事人面临着现实困惑,他们不能获得村民身份,并融入所在社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双师、双栖”型教师团队建设,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具有相关行业背景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人数,教师培训的天数和挂职锻炼的时间等进行了实证性调查研究,客观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双师、双栖”型教师的现状.这对完善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入赘婚"是母系社会男方到女方家生活、从妇居婚姻形式的一种遗风.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深受"夫权"思想影响的汉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入赘婚"是难以理解的.文章基于对湖南省白鹤村的实地调研,展现一个汉族聚居地入赘婚姻的存在形式,寻求其存在的内在社会原因,透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探讨农村观念转变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婚”字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顶  李歆 《学语文》2006,(2):46-46
汉语中的“婚”字的诞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和汉字文化。古代汉语中,“婚”字可以总指人的“婚姻”。现代汉语“婚姻”中的“婚”和“姻”分别来源于古代“昬”字和“因”字的假借。上古汉语中“昏、因”两字分别指“昏时迎娶”和“因男而嫁”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约有三分之二是反映或涉及青年男女婚恋题材的诗歌.从婚俗的形式看,大致可分为以男女相悦为基础,形式自由的“自愿婚”,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以一夫一妻制为标志的“对娶婚”。本文对这两种婚俗形式的特点、历史根源与时代背景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传说、少数民族、皇室继承婚现象的描述,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这种“妻父妾兄嫂”的婚姻形式曾长久地广泛地盛行,并且认为此种婚俗的流行是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习俗,不能用后来的封建礼教标准来衡量,说它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14.
一、婚姻仪礼在《牡丹亭》中的表现 《礼记·昏(婚)义》:“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仪礼涉及每个人,是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仪礼之一。古代的婚姻形式虽有多种,但主要还是媒聘婚。《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必须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后世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更,但对明媒正娶的要求却是如一的,所谓“聘则为妻奔则妾”也,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宅居”现象.文章以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对“宅居”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鱼来隐喻人们对男女婚爱的追求是《诗经》隐语体系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根据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婚爱之鱼”的呈现形式做出划分,探析“婚爱之鱼”隐语内涵所存在的指向性差异。“食鱼”的隐语更偏向于男女求爱,“捕鱼”则更传达出周人对婚姻规范的尊崇。“鱼”之隐语的形成与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生育信仰和以饮食喻男女的思维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婚姻制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制度,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婚姻制度也经历了群婚、血缘婚、对偶婚等形式,发展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但是“朋友共妻”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东南亚大陆和青藏高原仍有存在。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1994年第4期发表了张涛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一文,探讨了掠夺婚(劫夺婚)、买卖婚(聘娶婚)、服役婚、收继婚(逆缘婚)、招养婚(招赘婚)、童养婚、冥婚(嫁殇婚、娶殇婚、鬼婚)、典妻婚等八种婚姻形式.由于聘娶婚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主干,属正统的婚姻形式,本文试作补充,并对中国古代另外的八种婚姻形式(媵妾婚、献婚、选婚、罚婚、赐婚、指婚、表亲婚、交换婚)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新奇的事物太多了,咱们中学生也越来越敢于接受新鲜玩意儿。据说校园里“早恋”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上网“结婚”。10多岁的人就“结婚”?真是匪夷所思!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到底有多少中学生在玩“网婚”游戏。但是从报刊、网络上的报道可以看出,这个现象相当普遍,很多人对此非常担忧。“网婚”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们对中学生玩“网婚”的担心是否有道理呢?这就是本期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里耶秦简中出现了“隶妾居赀”一词,它是刑徒“隶妾”的一种刑罚类型,让“隶妾”去服“居赀”的劳役.“居赀”虽然是有偿的短期劳作,但“居赀”者是服“城旦舂”劳役的,其劳动强度要大于“隶臣妾”.“隶妾居赀”就是刑徒“隶妾”在服刑期间又犯了破坏或丢失公物等经济犯罪,自身又没有资产偿还,就以“居赀”服劳役的形式偿还.“隶妾居赀”也是跟“居赀”者一样被居于城旦舂服刑,这种刑罚是重于“隶妾”但轻于“城旦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