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其动物名词所表达的国俗语义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英词语国俗语义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有下列几种类型;国俗语义基本相同;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注意汉英词语国俗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俗词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国俗词语语义内涵丰富,汉英翻译颇具难度。针对相应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异同,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释义、借代、意译五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客观事物(如动物)的自然属性大致相同,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具有共性,产生了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义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的国俗语义的异义.从翻译的角度看,了解和掌握西汉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关联有助于译...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据着很大的篇幅,隐含着丰富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国俗语义。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涉及的国俗语义的种类可分为历史典故类、民俗风情类、意象类。理解诗歌中的国俗语义,可使学生吸收其背后丰厚的文化内涵,使诗歌教学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动物比喻在汉英语中使用频繁。由于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模式的共性,动物喻体与喻义在汉英文化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时候;由于各个社会又都有其文化个性,同一动物词所承载的喻义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动物喻体、喻义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异同,并试就动物词的翻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理坚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22-124,173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英汉民族客观上存在着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民族文化必然有很多异同之处。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其国俗语义必然存在着明显差异,文化意象的客观物象也有所不同。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分析词汇的国俗语义,有助于译者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国俗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的国民文化色彩,英汉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环境、社会习俗、社会观念、语言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故语言和言语单位中伴随概念义而存在语义延伸或转义,国俗语义的本质属性为语言单位的国民文化附加性,国俗语义的产生一方面受国民文化因素促动;另一方面也受基于国民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促动。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各自的特球意叉.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数字九的用法和意叉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性,同时数字九的翻译也要根据东西方文化特点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进行。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black”和汉语中的“黑”既有相同的国俗语义,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民族颜色词“黑”的国俗语义异同现象,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得体地交际。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民族的文化语义不尽相同。文章从语用学、翻译学、国俗语义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语言符号与文化语义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文化语义是语言背后的语言,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4.
张文颖 《现代语文》2015,(1):140-142
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地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习俗。汉英习语在追求音律、语义、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共性。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英习语在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共性和差异性归根到底是认知的相似和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作品。"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数字词为例,对国俗数字词的语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和英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能够体现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极其丰富的谚语。由于汉英民族思维结构和生理构造特点的共性,汉英谚语以及人们对谚语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双方的文化传统不同,语言类型特点有别,导致了汉英谚语在形式和语义上呈现出个性差异。本文立足于汉英谚语音韵节律的类型学特征做一般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月亮”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国俗语义,本文依据国俗语义研究的差异模式对”月亮”在中英文中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沈祖春 《重庆师专学报》2001,20(1):56-57,65
词语的联想色彩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各民族由于文化及心理的差异会赋予词语以不同的联想色彩,从而,各语言的国俗 语义也各不相同,汉语中的萤火虫,其国俗语义有这样几种:一、姜冷、荒凉的象征;二、喻苦读;三、尽绵薄之力服务于人的萤火虫精神;四迷人的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俗词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特点,从大量例子中分析归纳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基本方法,试图寻找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