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加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同时对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把我校办成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大学,面向21世纪,培养高层次跨世纪人才,是东北大学面临的光荣使命。一、高层次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为了培养有能力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人才,我们所培…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3.
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市场、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素养.人力资本主导经济和引领潮流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能抢先打造好人才这一决胜市场的战略高地,谁就将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实力和应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企业又是这种经济竞争的具体载体。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竞争成败的关键。谁抢先吸引、培养和使用好修定经营管理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权。要抓住主动权,就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吴宁建 《师道》2008,(7):93-95
人们常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天下。换句话说,人才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也是如此,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之一,并成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世界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海湾战争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科技实力是制胜的“法宝”,而科技实力来自于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孙景峰 《继续教育》2005,19(10):51-54
对于缺乏自然资源的新加坡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历来注意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在高科技时代,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剧烈,新加坡面临着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民行动党政府将新加坡对外国人才开放视为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新加坡依靠创新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目标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对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已眺然可望,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面临着竞争的挑战。80年代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能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世界经济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综合国力等竞争将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江泽民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靠教育培养。如何为国家培养跨世纪需要的各类优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政以才治、业以人兴。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做支撑,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从去年年末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时间,人才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的春天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在县域经济领域,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掌握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因此,如何培养造就更多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验,就如何提高职工素质谈几点认识和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走上了与世界经济强国平等竞争的漫长道路。这场永无止境的经济竞争将是非常残酷和艰巨的。这场竞争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人才。只有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一、理解创新教育内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与开拓…  相似文献   

13.
如果企业每个人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企业发展才能步步为赢。企业文化在留住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有用的人才谁就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人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会使教育成为 2 1世纪的主导产业。人们已经认识到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尤其在未来 2 1世纪 ,人才资源成为一种能动的特殊资源 ,一切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代表着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下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家、管理专家等高层次的人才 ,谁就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谁就能在未来世纪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毫无疑问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 2 1世纪 ,成人教育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有着其它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更新知识、开发智力、增强技能、培养人格、注重实…  相似文献   

15.
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尤其是近20年来,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开发渐趋紧迫的严峻挑战,上海职业教育通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在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实现了一个个飞跃,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也就是说,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只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未来人才高低的标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舞台。经济领域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阶段,和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阶段,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不可避免的带有很深的这种过度经济的色彩,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的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的改变传统的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适合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千人计划”的意义和内涵已远远超越其内容和项目本身。透过“千人计划”,我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决策者的智慧。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一个国家终极性的资源,它意味着谁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谁就可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千人计划”正是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企业,只能侥幸发展,决不会长久。如果企业每个人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企业发展才能步步为赢。企业文化在留住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有用的人才谁就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0.
李爱香 《学周刊C版》2011,(6):151-151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从实质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