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先锋实验小说是一次中国文化内部的以消解和反叛为旗帜的文化解构运动。它以叙述话语的凸显为特征,不仅要消解被意识形态所肯定了的日常伦理,而且要全面颠覆传统小说伦理和写作模式。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最能体现先锋地位的一位作家。余华的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从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上都源自于其对世界的看法和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创作实践模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先锋作家余华,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罗布一格里耶这些世界级大师的影响,尤其在其80年代小说中,处处可见这些作家在其作品中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本文则分别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和余华的大量小说相比照,试图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余华用看似简单的故事和风格完成这部不简单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创作特别是先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拟分析本小说的三方面成就:他采取的民间立场以及余华九十年代转向民间立场的内外两方面原因,先锋文学的困境及先锋作家的自救性思考和探索,余华个人对暴力的厌倦和对现实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小说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中国农民坚韧的生命力的发现和推崇,对温情的叙述;小说使用的双重情境,即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作者叙事情境,使作品富有张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先锋小说集中体现着他的时间意识,他用错乱的时序构造人性的真实,以时间作为叙述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提升文本的叙事魅力等。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时间意识实现了对传统时间观念的颠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说形式的革新与试验,使先锋小说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 趋势、方向和必然。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 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余华作为大陆地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叙事的语言特色及作品的写作风格一直是独树一帜的。《活着》作为余华一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余华特殊的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华运用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同时采取了双重的事件叙事视角达到巧妙而又灵活处理故事叙事时间的目的。叙事之中,加之以其独特的讽刺语言及黑色幽默的笔法,置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但却用其社会个体的悲剧消解了整个社会严肃而又凝重的历史氛围。《活着》中这样的叙事之巧和叙事之美,最终诠释了人活着的真实意义,并揭露了社会对个人的迫害和摧残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群体的中坚力量,他擅长以零度情感叙述事件,作品风格阴郁又充满死亡和宿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在创造上进行了深度的调整,开始逐步从先锋叙事手法转向民间叙事。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个重要文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它们体现了余华颠覆自己以前的创作,并建立民间叙事立场的努力。本文即从这一点出发来解读两部小说。  相似文献   

10.
甘浩  李群 《天中学刊》2002,17(4):60-62
余华在90年代以流畅的故事叙述、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标示其创作背离了他在80年代后期的先锋实验,一度被人们认为他在90年代丧失了先锋性。潜心研究余华此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余华貌似回归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是以此介入当下文化语境,重新捕获读者的认同,利用大众趣味巧妙地传达其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其小说的艺术形式依然承继了他前期的先锋探索。  相似文献   

11.
预述,余华小说叙事的一种策略陈基文所谓预述(flash—forward),指的是先于“原本”应该发生的时刻的叙述。余华在他的小说实验中大量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他不仅在叙述修辞手法上而且甚至在作品的整个篇章结构上都运用了这种叙述形式。从而使他那些充满着...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的先锋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先锋试验性。他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变革,颠覆了传统小说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同时,余华的小说有着独到的精神内涵,即审视人性之恶,展现人生苦难。  相似文献   

13.
余华初期的作品呈现出的是先锋姿态,其作品大多描绘的是荒诞的世界、残酷的人性和不可捉摸的命运.这样的先锋小说解构了人类的道德和尊严,也解构了人类抗争命运的必要性,往往迷失在暴力血腥之中.以《活着》为分水岭,余华后期的小说呈现出了从先锋向现代的回归,赞美人性的坚韧、人类对爱和尊严的追寻.余华的小说风格从先锋转向现代,也标志着其小说风格走向成熟,小说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即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解构文本的真实性的"元叙事"策略.挖掘了它的根源博尔赫斯的创作叙事手法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对马原、格非等作品中"元叙事"的表现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它的意义拓宽创作主体的艺术视野,丰富小说文本的内容,同时,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诱使读者投身作品之中,共同走向创造.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20.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一位对传统最具颠覆性的作家。他的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他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文章试图从叙述学意义上探讨其叙事艺术的四种组织行式——制造重复、设置循环、巧设并置链和变换视角,以及此四种形式在文体上的创新,以期看出其在叙事艺术上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