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文化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以土地为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封闭内向型“农业宗法”式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国民族化迥异于其他民族化的特质。这种化特质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形成的“化土壤”。它在自然现上,强调“天人合一”;在政治现上,强调“大一统”;在伦理现上,强调“群体意识”;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在民族性格方面,主张责刚尊阳。这些特质对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中国传统化封闭、狭隘、保守的一面,也导致中国传统爱国主义范围上的狭隘性、内容上的单一性和形式上的盲目性,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继承和发展其积极影响,批判和克服其消极影响,是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也是新化元素产生与各民族化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族化将得到升华和发展,也有的会被淘汰或涵化。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民族化的保护工作。当前保护的重点是民族建筑、民俗化和民间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大多是散居在各个社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只有各社区共同来完成,党的民族政策也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化战略上应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在发扬本民族化传统竹同时,广纳天下之精华,不断发展民族化。未来的世界必将是科学主义和人主义、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也就是东西化精神的结合、融合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化心理是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由数千年历史化积淀而成。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分析民族化心理应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应持化相对论的态度,避免孰优孰劣的划分。不同民族能够共存和交往说明不同民族化心理是可以认知和融合的。对民族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并且从传统的化中发现民族化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跨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化艺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新疆各族化艺术工作站在化与民族进步的高度,积极进行本民族化的反思,转变传统思维定势,正确对待民族化遗产与民族化的创新,探讨新疆各个民族的化进行在共同进步中求发展的问题,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新疆本土化,反对封闭意识和排他性,提倡进取意识、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6.
透过汉语表层结构释读其深层文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民族化的一面镜子,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历史。从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述习惯可看出其深层的化底蕴。汉语言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始终渗透着民族化发展信息。具体看: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化的痕迹;人造字心理透析民族化传统;从汉字的构造折射出民族化心态;从姓氏来源看宗教化信仰。可见,汉语言字从其产生起就在方方面面展示着中国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教育情报参考》2006,(3):10-10
日本人在逐渐丧失民族化、缺乏继承传统的教育下,已经成为无国籍人。因此,孩子们已经迷失,变得开始遗忘国家。灌输化传统是让他们延续生命的真谛。因此,只有将培养爱国心等作为教育的主轴,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奉献群体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是在新疆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化环境中形成的。新疆现代社会化变迁对干部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化结构与化冲突上,少数民族干部在继承优良化传统的同时,提高自身化素质与管理化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尼迪克特概括的“耻感化”模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日本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人认同等级观念和极度夸大精神力量在视公平为原则和宣扬物质的西方化中是无法理解的。“菊”与“刀”代表了日本民族化的互悖共存的化意象,也代表了日本大和民族的双重性格,日本人以负恩和复仇两种极端的方式来化解道德上的压力。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运用了化类型学理论,对他化进行遥读和整合。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化方式涵盖诸多化形式与化内容。民族化具有相对稳定因子和独特性,尽管如此,伴随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民族化又是在各民族间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变化、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过程。坚持文化的大众性,不断增进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行文化创新是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先进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先进政治文化影响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法律制度。民族先进文化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间接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为开启中国近代文明先发之地的吴地,在其教育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女学教育、工商业兴学、深受教会教育渗透等区域特色。昊地发达的经济文化、“兼容并包”的风俗、“敏而好学”的性格特点、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较为开通的社会习俗”等,是昊地近代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华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共生基点与结晶。中华易德是易经文化之魂。它提倡阴阳平衡,强弱互补,和谐共生的“泰德”,即使国事所需,也不得乱损暴损的“损德”,损上益下,稳固国基的“益德”,以及忠信诚敬的“中孚之德”,精辟深刻,高瞻远瞩。只有承继中华易德传统,开辟“天地交泰,万物通达”的境界,推行损上益下之道,诚信爱民之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圣、贤治国。王夫之继承了这一德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极力倡导人格的完善与品德的高尚,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进步意义。现代道德革命是人类内在的心灵革命,是对人类自我中心的否定。它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引入到人类自身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是当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在文化哲学领域卓有建树。他探讨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人、文化与传统的关系,认为:文明是科学系统,文化是价值系统;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传统在协调两层文化的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复观的文化哲学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汤凌飞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19-22,32
军事思维是军事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军事判断与战略选择,具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性和历史继承性。中美作为世界上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个大国,其军事思维有着显著差别。研究中美军事思维的不同,对于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事文化体系建设,提高军事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劳作不止,为自己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政治文明的关健是政党政治文明,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政治文明由于植根于不同的生产力条件、阶级关系和文化传统,而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我国厚重的历史传统和贫瘠的法治土壤,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于依法执政,而执政党的法治化建设则是依法执政的关键所在,并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存在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激烈变革的时代,自西学东渐之时也伴随着西俗东渐的过程。由于中国旧的传统礼俗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展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传统习俗演进的丰硕成果,使得我国社会习俗的西化过程基本上沿着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具有多方面功能,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是由少数人占有的,文化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与结果,科学技术是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公共化,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