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状字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字类,《马氏文通》中状字除可修饰动字、静字、名字、代字等外,还可以"自状",即状字可以连用作句子成分,而现代汉语的副词一般是不可以修饰副词成分作状语的。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中一些作品的考察,来分析一下《马氏文通》"状字"自状现象,描述了哪些状字可以连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连用,它们连用都有哪些形式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包含名字假借、动字假借、用如静字与状字假借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解为字的本用、一字多词、词的兼类、词的转类和词类活用。从指称与陈述互转看,名字假借多数都是自指。少数是转指;动字假借中自胨与词类活用相当,少数是转陈;转指、转陈与真正的字类假借性质相符;用如静字应当取消;状字假借中,部分属实词虚化,其他属本用。因此,《马氏文通》字类假借内容芜杂,造成了词类问题上的混乱,它与后来的词类活用在内容与性质上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通》对词的界定自有其内在的理据,人们对“字无定类”“字有定类”争论不休,这些暂且不议。本文单从“名字用如静字”以及“静字用如名字”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并对“名字为何用作静字”和“静字为何用作名字”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谈"雅"     
王颖 《现代语文》2007,(4):114-114
一、引言 近年来,在书面语和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雅"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比如化妆品的名字:妮维雅、蔻雅、欧莱雅、雅倩、雅芳、雅嘉、雅姿、雅顿、稚诗兰黛等等.虽然这些名字中有音译和意译的,但却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雅"字.本文就现今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雅"字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名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采用引证文献、列举典型事例等研究方法,侧重从古人名字的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名"与"字"的来源,就典型事例分析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与"字"的真正寓意,浅析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以及对现代人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句本位语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句本位语法是对词类本位语法而言的。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就是一部词类本位语法。书共十卷,卷一正名,解释书中所用的术语,卷二至卷六分别论实字(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之用,卷七至卷九分别论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之用,卷十论句读。八卷论词法(也有句法的内容,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一  相似文献   

9.
一、《马氏文通》关于“状字”的界说早在八十多年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初步论述了“状字”、“状辞”、“状语”的问题。马氏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界说六”第21页)“实字”是“实词”,“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从马氏给“状字”下的“界说”来看,“状字”隶属于“实字”,即实词,而不是虚词。“状字”的功能是“以貌动  相似文献   

10.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11.
龙丹萍 《现代语文》2008,(1):125-126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状字的分类标准,认为其分类标准有二: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没有一以贯之,在《状字诸式》一节中断,而导致这部分非状字仅凭"象形肖声"的意义特征被划入状字范围.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时人多以具有褒义色彩的单字为名,重名现象时有发生。而同名者未必同字,依据古人名与字相为表里,名与字的意义具有相反、相近、相关关系的原则,可以辨析名字产生的因素及不同名字所蕴含的寓意,进而推断出同名异字者的名字关系。通过列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汉魏六朝时期11组存在重名现象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以期厘清同名异字者的名、字关系,并为同义词和一词多义提供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名字——施佳垠,常常会被人误念为"施佳根"。更有甚者,有那么一位医生,听了我的名字之后直接在"性别"栏里写了一个大大的"男"字。尽管有许多的不便,我依然喜欢我的名字,"无垠"有宽广、广阔之意,这是蕴意多么深远的名字啊!我相倩  相似文献   

16.
比动旬的历史发展演变有一个过程.<世说新语>中的比动句,从语义类型上看,可以分为比拟和等同两类;结构上看,比动句中的"于"字已经消失,这与动补结构的发展和句法手段表达有关."方"字句是这一时期新产生的比动句,它只是把比动句的"比"字替换成"方"字.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样的课件才是好课件呢?笔者认为,好的课件应该是"动""响""靓""实"四个要素的结合。一是"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所以受到青睐,首要原因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死气沉沉,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进行讲述的局面,能够形象化地变静为动,让学生看到一些现象发生、形成的过程。好的课件必须突出一个"动"字,用形象、准确的"动"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的动态元素非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3,(A3):161-162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落实一个"真"字,即动真情、用真心、说真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