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有毫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2.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道德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教学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喜爱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学生在体验中将道德内化为自身需求。 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通过学生生活本身去引导他们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1.提取生活元素,感知道德要义。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使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要义。  相似文献   

6.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5,(1):52-54,60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人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8.
“生活—体验”型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我们这样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核心指导理念,全课以对比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为活动轴线,生动诠释了生活—体验型品德课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通过链接生活,以生活为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做法。进一步审视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探究生活中的道德价值,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最根本的特点——生活性。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做生活的有心人呢?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一、关注每一位学生;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应该成为这次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让我们先考察一下当今历史教学的现状,看看是否符合“有道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要求。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源自生活,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开展生活体验才能发挥其作用呢?这是相关人士不断研究的课题。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生活体验的必要性,对如何应用生活体验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们将德育功能过度拔高和虚化,德育离生活愈来愈远。现实中教师仅仅将道德教育看成是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即把道德知识等同于道德,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忽视了对人性的提升。面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是一切能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用新课程理念去设计、组织、反馈教学,把有限的“教室课堂”教学活动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室课堂”,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确实是我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应当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