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葛浩文与萧红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成功建立起文学翻译审美关系。萧红作品借此走近西方读者,葛浩文也获得了"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的声誉。这一成功的翻译关系引发学者的思考。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中国作家萧红超越时空的互动方式,清晰地再现出文学翻译审美关系建构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3.
知名汉学家葛浩文在对中国文学英译实践的三十年历程中,其动态的文化身份转变对其翻译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选择策略成为其主体“操控”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译者在主体“操控”下忠实与再创造相融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实现了更高的读者接受度。葛浩文的英译实践过程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世界渴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中国文学则是一面反映行进中的中国的镜子。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非常值得一探究竟。葛浩文的翻译观深深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并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葛式译文小说。  相似文献   

5.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其文学翻译意义重大。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翻译视角。将生态翻译运用于文学翻译,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基于生态翻译,从"三维转换"理论的视角,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近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莫言的《红高粱》获得了诺贝尔奖。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对其获奖有功不可没的功劳。本文通过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忠实、背叛、重写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来研究他所翻译的《红高粱》是否忠实于原作及其被广大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葛浩文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最富盛名的翻译家,近年来其翻译观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他的翻译观进行解读,期望能为葛浩文翻译观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的比较与探究.确定了翻译生态系统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通过葛氏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使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翻译生态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的“联姻”,将为译者们译介文学作品提供新思路,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坛以及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存提供了指导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巩茗珠 《山东教育科研》2014,(12):I0009-I0009
文学翻译的构建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翻译批评主要是指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本书作为国内较早的以“文学翻译批评”冠名的理论著作,体现了研究的准确性,对该领域的研究起了示范作用。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了批评。作者还围绕翻译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翻译批评模式”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生态和谐和伦理冲突在莫言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力。本文从乡土情结、隐喻中的伦理和生态翻译多角度,对比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葛浩文的译本,探析文学、语言、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及译者如何再现,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功能目的翻译论为框架,选取莫言的《丰乳肥臀》及其葛浩文的英译本中文化因素承载词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译本采取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目的是基准的策略,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