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独特性息息相关.新加坡华人社会严重的烟、赌恶习是影响华人教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教会立场坚定地反对烟、赌恶习,反使原已信誉受损的基督教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移民的流动性是影响新加坡华人教会发展的另一独特因素.在华人传统礼俗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华人教会均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缓和了双方的矛盾.而新加坡华人私会党对华人的控制与威慑,则是20世纪以前阻碍华人教会拓展的又一要因.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在华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菲律宾华文教育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随着菲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以及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菲律宾华文教育逐渐发生变化,并加快了与菲律宾本土文化的融合进程。从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华人政治认同的改变对华文教育的变迁产生影响,教育菲化案加速了华文教育的融合进程,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的初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形成的第一波热潮,再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高潮。目前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移民潮的涌入构成了英国华文教育两次跳跃发展的直接动因;英国政府语言政策的变革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华人社会的倾力支持为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香港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支撑。英国华文教育的未来变革应注重与主流学校的协调与耦合,以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使华文教育既能满足英国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又能符合英国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7,(1):104-108
论述早在19世纪中叶,英属马来亚地区的华人就开始自发创办华文教育,其办学形式主要是国内私塾教育的模仿。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马来亚地区的华文教育也进行了发展转型。晚清政府、康梁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是共同促成马来亚华文教育由私塾向近代学校的转型的三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是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政府根据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不断对华文教育政策做出调整.20世纪60年代针对华文教育的政策焦点是华文中学的改制,70年代侧重阻挠华文大学的创办,80年代则侧重华文小学的控制权,90年代后华文教育政策相对宽松.本文对马来西亚独立以后的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以期全面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在怎样的境遇下不断抗争、发展壮大的;同时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教会大学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汹涌澎湃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导致不可阻挡的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华人掌管学校。金陵大学是创办最早、影响最巨的教会大学之一,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陈裕光又是教会大学任职最早、任期最长的华人校长之一。所以,对陈裕光于教会大学"中国化"之开拓性贡献予以讨论,无疑对我们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洲的华人教育在抗战前主要是华文教育,其目的在于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抗战开始到战后初期,非洲华文教育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归于没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非洲华人教育开始以西式教育为主,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提高非洲华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非洲华人教育正朝着民族大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了华侨教育时期和华人教育时期,有其鼎盛和繁荣的纪录。随着菲律宾对华人的菲化,华文教育工作者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华文教育遭遇低谷。但华族是个永不言败的民族,他们从低谷中奋进,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华文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9.
耿红卫在《理论界》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美国华文教育发轫于十九世纪下半期私塾的设立,首先是在旧金山兴起。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华侨社区开始筹办学堂。纽约、芝加哥等地也先后办起大清侨民学堂。夏威夷人基督教会开办了圣彼得中文学校,教授华童学习中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美国各地中华会馆、华侨社区、华侨文化团体、同乡会、教会及私人纷纷兴办华文学校。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其华人教育有着较早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历经曲折和坎坷.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高低以及华人的文化认同都影响着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是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支撑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ree periods of evangel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arly part of the century was a time of loss of influence and marginalization within the broader religious education movemen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ury saw an explosion of parachurch educational ministry efforts to assist the evangelical movement and renewed effort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urricular resources for the church. The last part of the century has seen a growth of influence of evangelical educational writers, publishers, schools, and megachurches on the shape of Christian education today. Current assessment, hopes for the future, and gifts to the broader religious education community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E·L·多克特罗是美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上帝之城》是他在新千年世纪之交发表的长篇小说,全书由纽约一个基督教堂的十字架神秘被盗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一个进化派犹太教堂而展开,讲述了一个改宗的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顿与丧夫的进化派犹太教女拉比莎拉相吸引然后结合的故事。《上帝之城》打破了历史与虚构、通俗与严肃、小说与其他体栽的界限,将后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与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融为一体,在美国现代文学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从新历史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两个角度来解读它,共同捕捉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及对现实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Many of the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in Britain have their roots in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of the past.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of the place of church schools in the overall provision of education nationally. Our increasingly secular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naturally questions the ongoing relevance of explicitly Christian schools in the stat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21st century (cf.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 23 February 2001); yet the demand for pupil admissions to church denominational schools remains strong. The current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raising standards in all schools and acknowledg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at the ethos and value-systems of church schools play in their success; yet it is aware that the 'dual system' of secular and religious schools, as an historic compromise, has given rise to considerable tensions with the state in the past (Chadwick, 1997) and could well do agai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lthough church-related universities in England gradually became more secular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group of nine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s with church foundations have recently developed into full fledge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draws upon documentary and site-based research to evaluate the relevance of the Christian identity for these institutions in light of recent scholarship on the subject.  相似文献   

17.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上个世纪发生在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运动起源于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反思,催生了一门培养和检测大学生素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并对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成为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使美国的大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且有了可以测试的量化指标。这将给我国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思考提供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在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宗教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的学校教育肇始于早期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巴黎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组织便与主教座堂学校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在巴黎大学诞生前后,其发展常受到教会力量的干预,其精神特质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中世纪后期,宗教领域的变化也波及了巴黎大学,新兴教会在教育方式上给了巴黎大学一定的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巴黎大学乃至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是一种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佳白是19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教目的,学习中国礼节、研究儒家文化、与官民结交,探究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法。李佳白的治水建议和赈灾活动,是他从事世俗活动的开端。他为教会购置房产引发教案,学术界对此案的论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多所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教会在华创办的高等院校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但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有必要对教会所办高校的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