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围棋天地》2005,(14):55-57
我不很赞成开书单的做法。因读书一事,博为上,多多益善。一纸书单,无论怎么开,都有些可笑。不过我了解《围棋天地》此举的意思,是为棋手读书起个头,找条捷径。先入读书之门,以后各自再慢慢去拓展眼界。循这样的意思,我不揣浅陋,从十个方面列出一些书目(实际数目不止十本),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去年就听说上海教育出版社要再版导师邱丕相先生的《武术初阶》一书,我一直在翘首期望。今年4月初,终于等来了此书的出版,导师特意送了我一本,我十分感动。因为我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每每回想起来,都感慨万千,觉得有造物主的佑护和相助,使我能够在有生之年来到上海读书,见到书的作者邱先生并能投到先生的门下读书习武。  相似文献   

3.
中年读书     
收到"珍重此生"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套装和内赠《今朝风日好:丰子恺漫画古典诗词》后,我欣喜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今日新书已收到,我自逍遥午后读."认识不久的朋友说我真闲,还有时间读闲书.其实,我也是个忙人.工作日每天可供自由支配的"午后时光"也不过个把小时,双休日常常是加班正常,不加班不正常.那么,这读书写作的时间哪...  相似文献   

4.
宁宁和我     
<正>宁宁是我2006年教的一名三年级学生,她平时很内向,很乖巧,文文静静的,教室里从来看不到她手舞足蹈的身影,她总是安安静静地读书或者画画;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小的,一说话就脸红,见到老师从来不主动打招呼,一看到我总是赶紧低下头,急匆匆地离开。  相似文献   

5.
那闲愁的苦     
蔚玉梦语 《网球》2012,(10):182-182
近几日看了几本朋友放在案头的闲书.基本上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们写的.多数都是网络文学.看完不禁唏嘘。唏嘘之余心生羡慕.不论文章写的怎样.能洋洋洒洒写出这么多的文字本身就很令我佩服。想象一下他们.多半有较好的家境.不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不用为柴米油盐的鸡毛小事劳作不堪.神清气爽之时可以一杯咖啡、一个笔记小本,潇潇洒洒的抒发胸臆.岂不快哉。但是.我又发现这些作品几乎都有同一个现象.大多透着些许苦闷.叙说着林妹妹或者宝哥哥的愁绪.总缺乏些活泼和生气.与作者的年龄不太相符。朋友解释道.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可我却觉得这苦是真的.而且基本上是闲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读书以来,一直把读书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读小学时认为是家里要我来上学的,因此就糊涂地学习,到了初中就开始对自己有所考虑.毕业时我想考高中,然后考医学院,将来成为一个白衣战士,工资高被人瞧得起,特别是越老越有用,因此就一心抓学习,就在这时学校里要我考体育学院,我想搞体育有什么好?就拒绝了,但学校第二次报名又要我去,这时体院的老师又跑到我们学校去进行动员,讲了许多体育的好处,我根本听不进去,后来他又讲体院予科和高中一样,学习科目一样,三年毕业后一样可  相似文献   

7.
我因为先天不足,自幼便体弱多病。上初中时,有位同学送我一本《少林连手短打》,一本武术杂志,并说如能照此练习,身体一定会强壮。我曾读过《三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少年心性,自然十分向往,因此视其为至宝。不想,按图索骥练下来,身体竟一天天健康起来。从此便痴迷此道,从读书到参军,以至后来经商,一直不曾间断。光阴似箭,算来已经十六年了。  相似文献   

8.
小小辉 《乒乓世界》2000,(12):41-41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真的,现在的心情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几天前,我就计划这次的见面会,想象了好几种可能的情景,在很早的时候就来到了凯莱大酒店,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进过四星级的酒店,显然,周围的一切对于从外地来京而且尚在读书的我来说显然是很陌生的,但最令我激动的是,我将很快就见到我曾经朝夕牵挂的人,我真的很想看一看生活中的他,心情一直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害得身边的男友一直在叫我平静下来,因为毕竟自己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但是我的确不是追星.我只是很喜欢喜欢他。  相似文献   

9.
高於茂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每看到新的一期《中华武术》,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30年前,我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武术资料的缺乏。为了寻求资料,我将体院图书馆翻了个遍,遇到武术方面的资料,就如饥似渴地摘抄下来,足足抄了4本。  相似文献   

10.
曹英峰  张磊 《精武》2004,(2):44-45
我因为先天不足,自幼便体弱多病。上初中时,有位同学送我一本《少林连手短打》,一本武术杂志,并说如能照此练习,身体一定会强壮。我曾读过《三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少年心性,自然十分向往,因此视其为至宝。不想,按图索骥练下来,身体竟一天天健康起来。从此便痴迷此道,从读书到参军,以至后来经商,一直不曾间断。光阴似箭,算来已经十六年了。  相似文献   

11.
《健身科学》2008,(11):52-53
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女士向我说,你知道我买了多少本《养生三记》吗,20多本!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好就好在真实,可信,在保健品失去公众信任的今天,这很难能可贵。我把这本书送给亲戚、朋友、同事和领导,钱虽不多,他们都很喜欢。养生保  相似文献   

12.
中田久美自传(二)刘晓君译排球生涯的起步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家搬了地方,所以小学一毕业,我就告别了朋友们,到另外一所中学读书。刚进中学的时候,入哪个俱乐部好呢?对此我犹豫不决。排球我自然喜欢,但在当时还不是特别想搞这个。当时,"争当第一"的观念很流行...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集邮博览》是在2008年。我借参加北京奥博会邮展之机,去马甸邮市逛了逛。看到了奥运专题版《集邮博览》,很是喜欢,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大众化的刊物,既专业又让人感觉很亲近,因此每逢出差或旅游,我都随身带着,翻翻看看。独享其乐!没想过要给《集邮博览》投稿,毕竟它是大刊物,仍觉得投稿、发表是很遥远的事情。直到2011年3月,安徽题材的邮票《儒林外史》发行之际,酷爱安徽历史的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探究—下《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也投—下稿?于是写了篇《探寻〈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了《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14.
《网球》2006,(11)
《读书》第九期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从人类遗传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利用体育作为媒介,对人类的差异性进行了辨析,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但里面一些数据很震撼。作者说,欧洲人一直对黑人不感兴趣,对他们能取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15.
来信臧老师:您好!我是从一本杂志中看到您的栏目。一般来说,我是不会写信的,可这次我却鼓起了勇气。我是一名中学女生,也是一名共青团员,今年十四岁。小的时候就很自卑的我,总喜欢独来独往,行为很孤僻,一天到晚没说过一句话。老师和父母都为此十分担忧。我常常认为自己是丑八怪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电台文艺台做过一档很有名的读书节目《孤岛访谈》——每周请一位嘉宾到直播间,主持人假定有一座孤岛,那里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远离文明世界,完全与世隔绝。去那儿的朋友被允许带一本有意思的书和几首有意思的音乐,以等待营救者的出现。然后问嘉宾:假如你现在就身处这样一座孤岛,你会带一本什么书?  相似文献   

17.
在国奥队大连集训的最后一堂训练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大羽跑到场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出了本写真集,快要上市了,到时候别忘了买一本捧捧场。”本以为这又是爱开玩笑的大羽的一个恶作剧,谁曾想细一打听,还真有此事。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也很偶然。从法国回来以后,大羽的几个朋友给他提出了这个建议,当时他也没多想,只是觉得很好玩,很有挑战性,就欣然同意了。接下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如今终于与读者见面了(9月3日,李金羽在北京参加了《绝对大羽》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18.
互动空间     
在众多的读者来信中,我们摘录了一部分读者的来信,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是一名健美教练,平时的工作很忙,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我的学员大多数为爱美的女性朋友,她们一般都看时尚和服装或者娱乐方面的杂志。不久前的一天,一名学员给我推荐《运动健康》,我说没时间看,她就说不需要太多时间,内容都很简洁精彩,并且给我带来了一本,看了一期后我就觉得喜欢上了这本杂志,尤其是上期的健美大赛,更让我觉得贴近我的生活,有一种知己的感觉。◆北京王女士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我们的杂志,也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们的《运动健康》…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谈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信臧老师:您好!说实话!我真的挺后悔!可以说是非常后悔到X大学来读书!我不知道这封信您能不能给我答复,我很需要一位指导我如何做的人。我也很需要理解我的人。我现在把我心理的事告诉您吧。这样也许我会好受些。当地人给我的印象是:差、很差、非常差!X大学的主要生源是本地考生,外省市学生这里为数不多。来之前,我妈就一直在嘱咐我,那里的人不好打交道!当地人的奴性很强!这些孩子绝对是死读书的那种类型!我的宿舍八个人,四个来来自农村!不是看不起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学得顶瓜瓜,挺令人佩服的!其他的能力低点儿也无所谓;但是这四个人的…  相似文献   

20.
认识申思已经是5、6年前的事了。那时他还显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队员,刚从青年队上调到当前的上海队,没什么名气,不像现在到处都有鲜花和掌声。那时我还是个喳喳呼呼的高中生,读书很差劲,对足球却情有独钟。家住得离江湾体育场不远,放了学就往体育场跑。对我而言,看队员训练可比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有趣得多。那时很少有球迷围观,我一个人在场地边默勤地看,一来二去地他们都注意到我,我就这样慢慢地走进了绚丽多彩的足球世界。本来就挺喜欢舞文弄墨,加上与队员们走得如此之近,我试着把自己对足球的一些浅见写下来,投书报社,没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