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设计依据与构想 “珍爱生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是新教科书的一个亮点。“拒绝毒品”一节让学生了解主要有哪些毒品、机理和危害,强化对毒品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增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意识。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  相似文献   

2.
用药与心理种种马星每当我们由于感冒或其它小病而不去医院在家自用药时,都必须考虑周到,要针对着所患的疾病、病因及药物对人体有无副作用和禁忌症等等。然而,很多人往往忽视了用药的心理,这样,很难使药物在体内更好地发挥疗效。那么,用药者的心理状态常有几种呢?...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毒品祸国殃民,原来只是人们对旧中国历史创痛的一种记忆。然而现在,毒潮正在步步逼近国门。据统计,全国登记的吸毒人数已超过68万,涉毒地区达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已由毒品过境国转为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更值得警惕的是,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却几乎不知“毒品”为何物。毒品由于其种类不断翻新,各国还没有在毒品定义上形成共识,目前较为通俗的定义指“以各种方式吸收进入人体并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各种非食物的自然物品或化学合成物品”。具体讲,主要包括海洛因、吗啡、罂粟(鸦…  相似文献   

4.
增强青少年学生毒品防范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 《生物学教学》2001,26(3):40-41
毒品问题是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尤以青少年吸毒呈迅速上升趋势,因而禁毒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全社会都在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利用“6.26”国际禁毒日和“10.26”禁毒日开展宣传活动,尤其强调教育青少年学生保护自己,增强防范毒品侵害的意识。毒品不除,世无宁日;消除毒害,任重道远。笔者特对增强青少年学生毒品防范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据最新报道,我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05万人,现有吸毒人员已超过74万人。令人担忧的是其中青少年就占72.2%,并且大多是在不知毒品危害的情况下,被诱骗染上毒瘾的。尽管深处内地,毒品活动并非十分猖獗,但在禁毒教育上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不算是杞人忧天。况且促进“禁贩、禁种、禁吸”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笔者就本地情况在本校组织了“毒品离我们有多远”主题活动,进行了毒品知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6.
惩处毒品犯罪的"宽"与"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打击毒品犯罪中存在的忽视人权保护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侦破毒品犯罪中存在的“特情引诱”问题、认定毒品犯罪中以“推定明知”代替“明知”的认定问题、将毒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认定为完成形态、随意估计毒品数量、死刑过多,出现认定范围“宽”而处刑“严”的问题。惩治毒品犯罪应科学、合法,既要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兼顾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今天,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禁毒办联合举办全国职工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月暨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行动推进会,这对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遏制毒品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贵阳南车辆段曾经是毒品危害重灾户,特别是在企业改制的重要关头,毒品给我们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段党委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帮教吸毒职工,禁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1998年至今,全段无新增吸毒职工,复吸率控制在10%以内,有效遏制了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是药三分毒".专家指出: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不良反应.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病人的11%~26%,每年住院的5000多万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次,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每年约近20万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自信:利用这一尚属机密的新技术,既能找出毒品原产地,还能识别新产地 美国犹他大学的一组科研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发现可卡因也有“指纹”。根据这一“指纹”,专家可以追溯出毒品的原始产地,进而帮助判断毒品的走私渠道。 科学家们发现,就像每一个人都有DNA(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指纹”一样,可卡因也有自己的“指纹”。原来,每个种植罂粟的地方其土壤的成分、湿度以及旱季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这导致罂粟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比例不同。即使经过提炼过程,制造出的可卡因中的这一比例也不会改变,这个独一无二的比例就是可卡因的“指纹”。只要比照两个可卡因样本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比例,就可以确定它们是否出自同一地点。 科学家们自信地表示,利用这一尚属机密的新技术,缉毒人员不仅能够找出毒品的原产地,还能识别新的毒品产地。 科学家还发现,其实不仅是可卡因,吗啡和海洛因也有类似的“指纹”。 (《北京日报》2000年11月25日)  相似文献   

10.
张明辉 《现代教学》2009,(7):154-155
美国为提升国民基本学力,在教育政策上特别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数学能力;另外为使中小学校园成为安全、有秩序及免于药物和毒品的威胁,联邦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小学课后辅导计划。  相似文献   

11.
点评:这是一篇读来让人落泪的文章。毒品不仅毁掉了作者的爸爸,也毁掉了这个家庭,小作者承受了她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承受的困苦和压力。文章感人还因为它有几个细节,跪在地上的妈妈,骗学费的爸爸,被拳打脚踢的“我”……这些画面组成了这个家庭被毒品毁掉的情状,也让读者深知毒品的危害。相信每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应该明白:请永远远离毒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国家禁毒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卓枫指出,毒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害。从各国情况来看,最容易受毒品侵害的是青少年。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吸毒成瘾人员的 80%为青少年,这些人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就沾染毒品的。因此,让学生在校就了解毒品的有关知识及其危害,增强抵御毒品侵袭的能力,是禁毒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自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羊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起初心里没谱,但为了抓好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她以大队部的名义向全体队员发出有关队活动方案的征集通知。   不久,方案如同雪片一样飞到了大队部。 …  相似文献   

13.
庐山真面目     
毒品一般指非医疗、科研、教学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的药品.毒品的分类很多,一般分4类:麻醉镇宁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镇宁催眠类和致幻剂.通常所称的3大毒品是指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它们是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的毒品.结合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同学们可以分析毒品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了解毒品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毒品预防教育被视为禁绝毒品的“治本之策”,艺术院校的毒品预防教育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艺术院校学生因专业特点、工作环境而易于接触毒品和吸毒者,又因本身的人格特点、性格因素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要确保艺术院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性,除了要扎实推进禁毒预防教育进校团外,还应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争取政府、社会、演艺界、禁毒专家等各方面的长期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非法持有毒品罪的规定对打击举证困难的毒品犯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时,司法机关应该根据该罪设立的目的,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注重结果无价值,以正确解决在对象认识错误情况下处理毒品犯罪的有关问题。同时,司法机关也要严格把关,正确地将该罪与运输毒品罪、窝藏毒品罪等区别开来,以实现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2004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青年、毒品与艾滋病关系”发布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说:现在到了必须与年轻人公开讨论毒品与艾滋病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毒品代购“蹭吸”行为是指代购者代购毒品后与托购者当场分食,或收取部分毒品以供日后吸食的行为。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存在着贩卖毒品正犯论、非法持有毒品论、不构成犯罪论等分歧意见。微观层面上,该行为不满足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其主观上不具备牟利目的,客观上并无贩卖行为,且并未侵害贩卖毒品罪的保护客体;宏观层面上,该行为“贩毒化”将会引起“处罚不均”和“吸毒入刑”的问题。故毒品代购“蹭吸”行为不宜认定为贩卖毒品罪,而应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或不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8.
李志翔 《生物学教学》2007,32(12):63-64
20世纪末有专家预测,苯丙胺类毒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毒品。随着人类跨入新世纪,新型毒品迅速流行,并以一种“伪善”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多人,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都认为这是“娱乐消遣品”,不同于海洛因等毒品,认为“俱乐部毒品”是无害的。相反,由新型毒品引发的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多种疾病扩散流行,不仅影响人们健康幸福,更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此,必须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新型毒品知识教育,使其远离毒品,健康成长。1新型毒品的由来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因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吸毒者的集中分布,使其成为全国主要毒品通道和毒品消费市场。在毒品扩散过程中,流动人口因受职业、收入、人口自然结构、文化素质、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受强大经济利益的诱惑,较常住人口更易从事吸毒和贩毒活动。流动人口在空间分布上与吸毒者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而,表现出流动人口对毒品扩散的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应针对毒品问题对流动人口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蒲昭和 《初中生》2010,(8):40-41
南宋诗人刘克庄《罂粟》诗云:“初疑邻女施朱染,又似宫嫔剪采成。白白红红千万朵,不如雪外一枝横。”如此艳丽诱人的花朵,很难让人把它与毒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罂粟这种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作为一种普通的药物使用,它成为给全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毒品,还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