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2.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用典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特点。而用典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考语文试题的不断改革,诗歌鉴赏类的题目对考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考试难度.演变成主观表述题这样一种固定形式。近几年高考所考察的诗歌体裁以绝句为主.而且有由绝句转向律诗的倾向。所以掌握律诗的结构、用典等方面的特点,对我们分析诗歌、应对高考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用典精切.本文从切姓、切事、切地点等三个角度,分析杜甫诗歌用典精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后,晚清诗坛出现了又一次爱国诗潮。就诗歌体制而言.甲午诗歌沿用旧体而以作系列组合为特点;就艺术结构而言,诗歌以顿挫曲折、波澜起伏为特点:就表现方法而言.诗歌以发议论、用典事为特点。甲午战争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既席古典诗歌之余荫而得以再现时代风云并一吐民族正气,复经受时代检验而导引出后来的“诗界革命”之觞流,自应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用典情况,可以了解到王维诗歌所征引典故的来源,以此入手来察看他的知识构成,及其对王维思想的影响,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并总结王维诗歌用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所谓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善于运用典故,体现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肇江西诗派的先路。文章对王安石诗歌的典源进行了考察,并探析了其用典的阶段性特征和用典心态,进而对“荆公体”及其用典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了更确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抒情诗,情景关系在其诗论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王夫之从中国古典诗学只强调“触物以起情”的单向联系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强调了情与景之间互相触发和互相依存关系,从而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作为诗歌意境美的最高要求。他对情景关系的论述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理论,从而将中国古典抒情诗创作规律的美学研究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宋琬的药名闺情词是一种目前无人论及的词体,很具特色。宋琬以中药名为-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在嵌入中药名时运用了离合、双关及顶真等的修辞手法;用药名进行创作的原因在客观上主要是文学的逐渐发展与完善,主观上是受词人自身创作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晏殊是北宋重要词人,其《珠玉词》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抒发情感时常多一份思致与理性,表现出以理节情的理性之美;描写景物纤细雅丽,韵味无穷,具有含蓄蕴藉的兴象美;他常用细致的词调表达那种纤细幽微的感受,具有锐敏深刻的纤细美。  相似文献   

15.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抑扬有致,堪称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其境界清新而又醇厚,显示出五言诗的形式美、抒情美和艺术美。《古诗十九首》开拓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体式。  相似文献   

18.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王斌 《成才之路》2020,(8):32-33
在高中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理解与赏析能力,才能从诗歌中感受文字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诗歌鉴赏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创设诗歌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品读诗歌、开展诗歌品鉴与交流活动等方面开展诗歌鉴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