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象 走进班级,说话最"随心所欲、肆无忌惮",要老师经常强调"纪律"的班级一定是低年级,而到了中年级,这种势头有明显的收敛,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到了高年级却是另一个极端,许多时候要老师故意创设情境,再不断引导、激励,课堂上才有三三两两的小手举起,而且常常是那些有非凡表达能力的"老面孔",大多数学生选择"沉默".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  相似文献   

2.
初中英语老师对课堂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高涨,举手的频率高,“Let me try”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初二年级以后,学生比较反叛,课堂纪律难以控制,“Let me try”是时有时无;到了初三之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除了老师的声音之外,基本是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3.
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桌的学生都满怀期待地举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正待开口,不料,老师示意已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并补充道,是后面那个同学。全班学生有时会一片嘘声,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于是,学生们的举手就显得热情大减。我往往会与上课老师交流这方面的细节,他们一般说,用手一指比较方便。其实细细想来,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习惯使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其“师道尊严”;其二是对学生不熟悉,甚至一个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都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相似文献   

4.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老…  相似文献   

5.
家教文萃     
《家教指南》2004,(11):32-33
小学生六项课堂权益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  相似文献   

6.
郭小丽 《成才之路》2011,(32):14-15
有一次,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五年级的“一课三上同说”活动,这节聚集了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智慧的公开课,在安排、设计上都颇具匠心。课上老师讲得声情并茂,甚至到每句话的安排、设置都恰如其分。课堂进行到学生渎书这一块时,却让课下听课的老师有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每每遇到读书的地方,举手的总是那固定的两三个人,其他的学生则显出一副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神态,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市香坊区轴承厂某子弟中学某班老师重金奖励“举报者”的做法,可以说是比较拙劣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一个班级中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举报”或是“告密”的事情。这是因为,班级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微观环境,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老师肯定能发现,能看见,也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如用目光注视、提醒等。这无须依赖学生的报告,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来报告。因为老师在课堂中还承担了秩序员的社会角色,维持课堂秩序、使教学能够正常进行,这是老师的份内之事,也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把自己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开学的时候,常听到其他老师问我:"这届一年级闹啊?"我挺得意地回答说:"不错,这届一年级还是挺安静的。"这就是这届一年级给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长,当学完数字,开始需要学生大量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不亚于六年级课堂的气氛,那种沉闷常常让我出现幻觉,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年级吗?一、课堂上需要举手回答问题吗?"课堂上需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吗?让他们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产生这样两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知识不是  相似文献   

9.
一位在中学任教的同行向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老师要上一节观摩课,事前要求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一律都要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可到了课堂上,教师一时疏忽,叫了一个举左手的学生。被叫到的学生慌忙地说道:“老师,我举的是左手。”顿时全扬哗然,满座皆惊,教者也尴尬万分。  相似文献   

10.
教二年级     
小学三年级某班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同学,但是要他静下来听课却很费劲。一天,他对老师说:“我懂的东西够多了,没有必要继续读书了。”老师说:“噢,真的?你只读到三年级,打算做什么?”这位同学答:“我教二年级。”教二年级@丁丁  相似文献   

11.
幽默     
“这是什么形?”父亲指着长方形图案问儿子。“长方形。”儿子答道。“这是什么形?”父亲又指着正方形图案问儿子。“短方形。”儿子很认真地回答说。A记得有一次去听一年级的语文课,做课后练习时,老师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读题,此题为“小溪流进()里”。这位学生站起后,大声读到“小溪流进括号里”。B要交作业了,老师说:“还有没交作业的‘漏网之鱼’吗?”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明天来自投罗网吗?”C医学院某班进行口试。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说:…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去剐的班级听课。课堂上,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写生字时,一个男孩的铅笔突然断了,他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我的铅笔断了,我没带转笔刀,也没带多余的铅笔。”老师听后便问全班学生:“谁有多余的铅笔?”一些学生听后纷纷打开文具盒去找。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首先把铅笔递给了那个男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为应付中考,重写轻说。因此那些刚从中考题海中解脱出来的高一学生而言,口语表达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了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在高中阶段,老师必须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从怕说话变为想说话、会说话。训练一: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开口表达的前提在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再“沉默”呢?首先要找到导致“沉默”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17.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教师总期待学生能大胆地用所学到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常情况下,教师发出一道指令:“If you can answermy question,put up your hands.”学生应该是迅速举起手来,争取老师指名自己发言。然而,更多的时候却事与愿违,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一样。一次,我在七年级听课看到这么一个情境:老师的指令已发出,学生却无一响应。有的甚至不仅不举手,反而还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生怕被老师“相中”点名,  相似文献   

19.
正如四川的钟发全老师所说,举手是个小问题,却是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为啥不举手?可以去研究预设为啥没有得到好的落实。为何勉强举手?可以去研究如何获得课堂教学机智。如何让学生积极举手?可以研究课堂调控的技艺。”然而,不妨逆向思考:课堂上一定要小手如林吗?一定要每个学生都“热爱举手”吗?安徽的周其星老师的观点是,“沉静的课堂”一样充满着流动的思想。“举”与“不举”,其实只是一个袁象。理想课堂的形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但实质是一样的,无论是热闹还是沉静,都应当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