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笔下的蝉有的是诗人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则是借蝉鸣衬幽静,有的则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怀愁绪…… 诗人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诗人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虞世南的《蝉》就是著名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独特的视角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似文献   

2.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6.
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所见》,诗句内容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课末。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问题:牧童是怎样捉蝉的,他能捉到蝉吗?学生纷纷发言,交流了很多捉蝉的方法。之后我继续激发他们:“同学们想当诗人吗?(生:想。)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做诗的机会,看看你们像不像一个小诗人。  相似文献   

7.
诗人艾青在创作谈中说,他无时无刻不在张开敏锐的触角,捕捉生活的形象,以表达对生活的爱与思———“凝思花露的形状/喜爱水晶的素质/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粒粒真珠。”从身边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发掘其蕴含的情思和哲理,这大概是诗人的特异功能。当代诗人董克勤正是如此。他的诗作《蝉与火》就是实例。《蝉与火》点染了这样的生活小事:乡村夏夜,孩子们点燃火把,引惑树上的蝉往火把上投飞,以便捕捉。乡村的孩子大都玩过这种有趣的游戏(顶多算恶作剧),诗人却能从蝉赴火的角度感悟深刻的哲理(诗人这种化平常为奇崛的特异功能是敏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唐代咏蝉诗的考察,发现哀怨是其最常见的主题。一则由歌咏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所决定,二则与时代的变迁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密切相联。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了唐代诗风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蝉是大家熟悉的一种昆虫,每到夏天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蝉生活在高高的树枝上,古人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汉代官员有在官帽上附蝉翼的习惯,意在警策自己要像蝉那样高尚纯洁。古代诗人常吟蝉写蝉,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来诗人”和五六十年代的“南来诗人”最大不同是没有“难民”心态,他们有的较快溶入当地社会,有的则一直“水土不服”。他们多半到香港后才出版诗集,和本土诗坛很少交往。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笔下的"蝉"与以往诗人所吟咏的"蝉"有很明显的区别,他没有着意抒写"蝉"的清高不食,而是重在阐发"蝉"所蕴含的幽怨惆怅的涵义。李商隐诗歌中的"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内涵,主要源于他幽愁敏感的悲剧性格和晚唐颓丧的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3.
咏蝉诗话     
宋子伟 《初中生》2002,(28):24-25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鸣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看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进入诗人艺术视野的意象林林总总,许多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触发物、寄托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本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分期对唐代咏蝉诗的概貌和特征进行简要评介,在文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唐代咏蝉诗托物言志、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儿童的古诗。诗中的儿童有的机灵,有的纯朴,有的调皮,有的天真,有的专注,有的勤劳……他们个个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机灵的"牧童"。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仅仅二十个字就塑造了一个机灵的牧童形象:他骑在牛背上,唱着欢快的牧歌,兴趣盎然而归。可是,引吭高歌的牧童,为何忽然间轻轻地跳下来,悄悄地站立在路旁?啊!原来是想逮住那正在鸣叫的知了。这是个多么天真烂漫、机灵敏捷的牧童啊!  相似文献   

17.
专注的力量     
【寓言故事】孔子带学生去楚国采风,路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捕起蝉来,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轻松自如。"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啊,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孔子恭敬地问。"方法肯定是有的。"捕蝉翁捋捋胡须,认真道:"捕蝉首先  相似文献   

18.
小小的蝉,是怎样飞进中国古人的心灵的?它薄而透明的翅翼,怎会载得起善感的诗人们那烟草春水般的许多愁?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诗题,咏蝉诗在中国古代咏物  相似文献   

19.
漫话咏蝉诗     
夏季七月,蝉的幼虫在地下生长成熟,本能地掘松泥土,拱出地面,爬到上枝,蜕去外壳,曼声吟唱。当蝉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了描写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一诗中咏道: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虞世南在托物寓意的小诗《蝉》中这样吟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借赞美蝉的高洁喻自己品格的美好。众所周知,夏天,蝉到处都是,几乎所有的树上都可能会有蝉,蝉鸣也可能从各种树上传来,作者为什么单单说"流响出疏桐"呢?这个"疏桐"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