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告子下》有这样一个句子:“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白话四书五经》将此句译为:“爬过东邻的墙去搂抱女子,便得到妻室;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室,那会去搂抱吗?”将“搂”释为“搂抱”。《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对此句中的“腧”与“处子”加以解释,但没有释“搂”字。  相似文献   

2.
一、表早晨的 曙:天亮,破晓。“鸡鸣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晓:天亮。“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夙: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质明:天刚亮时。“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时,与“旦”同。“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曦既驾: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二、表中午的 日中:中午。“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亭午:中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个典雅的短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现略作解析。 “西风”在古诗词中常指秋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残照”与“残阳”“残晖”同义,指落日余晖。王实甫《长亭送别》:“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相似文献   

4.
释“历阶”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高中语文三册《毛遂自荐》篇注:“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登阶不停足而行,形容他的急遽。”郑权中先生《史记选讲》注:“超越阶石而上,不是一级一级上去。”新版《辞源》释“历阶”为“登阶”。几家说法不一,然皆欠准确、清楚。  相似文献   

5.
君:译为您。“别君去兮何时还”(《梦游天姥吟留别》)子:译为您。“此方有辱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桂枝香&;#183;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8.
勤政廉洁的领导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与良好的道德人格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治大国”应像“烹小鲜”一样认真、全心全意;廉洁自律应努力做到“知足”与“知止”;格道德修养应微到“去甚、去奢、去泰”。这些思想对现代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正在做作业,《西门豹》走进来对我说:“快出来,《果园机器人》正在外边等你去看《荷花》呢!”可我们还没走两步,就遇见了《卖木雕的少年》。他说,我们先去看《珍珠泉》吧!  相似文献   

11.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14.
师者医心     
王建东 《班主任》2012,(2):57-57
近读《林巧稚传》,书上引用的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这句话是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威中文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相似文献   

15.
一、巧妙导入,初读感知 (板书课题,生高声读)师:看到《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个题目,你希望知道些什么?生:这种“课本”指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课本”前要加上“绿色的”三个字?生:怎样才能“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相似文献   

16.
本专题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当教师布置这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只好实话实说:“老师没去过,但很想去。”看到这个学生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去呀?”这下他来劲了,“谁不想去呀?”他得到了全班学生的附和。  相似文献   

17.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18.
也谈“连动式”与“偏正式”江苏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陈丽《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4期上的《“连动式”与其他动词连用的区别》一文中认为:①“他去图书馆看书”是连动式,因为“去”与“看”这两个动作是连续的,它们之间是目的关系。②“他坐着看书”...  相似文献   

19.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其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教材注“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不仅教材这样认为,一些著作也持此观点。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的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第21页:“像蓬草一般随风而去的轻舟。”黄山书社2007年出版的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第52页:“蓬草似的轻舟。”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第955页:“‘蓬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