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小悦悦事件曾让我们对路人的冷漠痛心疾首。可是,事件之后各种道德冷漠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不仅是在社会上,还有在校园里。近日,一段在教室里拍摄的长达八分钟的四名女生围殴一名女生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里,其他同学无动于衷,甚至有人用手机录像。面对道德冷漠,一些人考虑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道德榜样的宣传、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让社会重现道德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在崇尚助人为乐、扶老携幼传统美德的国人心中激起了波澜。难道彭宇案会让助人者因顾虑自保错失救助良机么?难道“小悦悦事件”中漠视他人生命的路人真的是我们民族道德沦丧的有力的说明么?固然有人表明会受到以上事件影响,在他人需要救助时选择冷漠观望、置身事外。但生活在黑龙江畔边陲小城的90后青年职工殷继勇,却用他无畏的气概和喷薄的热血在萝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在危急关头挺身救人的浩然正气之歌。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道德状况总体判断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滑坡、道德爬坡来判断。社会中有“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但也有“最美妈妈”们。有极端事件存在,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我们的城市文明、民主法制意识、环保意识、道德理论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社会,见义不为的行为屡见不鲜。见义勇为还是见义不为,拷问着每一位公民内心的良知,也关系到是否应该将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纳入犯罪的体系之内。本文将结合热点案例,重点论述一般性的道德义务属于公民自由的范畴,不宜上升为法律义务,而在一定的封闭空间内的重大道德义务则有可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6.
"小悦悦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舆情一片哗然。路人与肇事司机的冷漠无情引发了公众的再次反思。我们可以将该事件视为道德滑坡与沦丧,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存在的精神危机。本文从哲学角度来反观此社会热点问题,从孟子的恻隐之心来反观当代社会所存在的良知缺失。  相似文献   

7.
见义不为这一社会现象的造成,与3个内在相连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道德成本的高昂、信任的缺失以及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具体地说,道德成本的高昂导致了见义不为现象的发生,信任的缺失则导致了道德成本的高昂,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则导致了信任的缺失。见义不为现象的避免,理应从3个方面入手:降低道德成本、促进社会信任、重视共同体的教化。  相似文献   

8.
在生命自由过程中,"小悦悦事件"中路人选择"旁观"等冷漠形象,唤起这个时代对于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和谐的强烈诉求。二者和谐的逻辑起点是主体性、客体性和统一性。首先,主体性体现于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倾向来塑造世界、自由境界的拓展和道德价值意义的阐发、主体性开展离不开价值引领性发挥作用。其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的客体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被统治阶级意志客体、关系客体、利益客体、结果客体所制约。再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命自由是道德价值的灵魂、道德价值是生命自由的保障、生命自由必须与道德价值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随着"小悦悦事件"的披露,由此引发的法律与道德的讨论在我们的视线中久久难以消褪。因此,厘清社会规范调控体系中的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并基于法律与道德调控范围交叉而产生的见危不助规制进行道德反思和法律审视,以此试图借助法律的手段从见危不助的反向切入,即探求对见义勇为者的物质利益进行保障从而达到规制见危不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危机     
文雨 《甘肃教育》2011,(22):1-1
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撞之事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辗轧,司机皆逃逸,而有18个路人未施援手,见死不救。消息一出,举世哗然,各种媒体都展开了对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分析与评论,批判之声四起,反思之文迭出,该说的好像都说了,该反思的也都反思了,唯一让人迷惑的问题还是没有厘清: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问题?现实中的批判者与被批判者是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相似文献   

11.
拷问     
关于国人的道德、良知的问题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大众的心结,让人们为之焦虑、愤怒,一次次的道德犯罪不禁让人思考:中国人的做人底线,中国人的道德良知还在吗?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路过车辆两次碾压,而18位  相似文献   

12.
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不敢扶、见死不救……近年来,一系列拷问社会良知、公序良俗的事件,触发了公众对道德底线的深深忧虑。"我们不仅要仰望道德楷模,还要俯察道德底线。"有"根叔"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代表慷慨陈词:"我们现在正在学雷锋,他是我们仰望的道德楷模,但我们也要低下头,看看我们的道德底线。"他认为,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不公和贪腐现  相似文献   

13.
唐涛 《中国德育》2008,(7):92-92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冷漠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道德批判尺度,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它取决于对"人-己关系"的合理性的判断。就先秦哲学来说,墨家以兼爱否定道德冷漠,道家以自然否定道德冷漠,儒家以仁爱否定道德冷漠,但三家的立场不同,理据不同,且相互批评。法家的非道德主义是一种特别的道德观。仔细分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都是合理的,但又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道德冷漠的判断没有绝对的终极真理,而应从不同视角开放地、综合地、辩证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冷漠是一种道德麻木,是道德主体利益冲突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道德冷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将对整个道德领域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导致人们道德敏感的丧失,还会导致道德情感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调控的弱化等等。道德冷漠分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受助者的冷漠,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影响与教育的冷漠。要扭转道德冷漠的问题不但要建立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建设,还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建设和继续开展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的不关心,实际上它是一种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本文通过例举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种种表现,并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原因进行剖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7.
程曦 《中国德育》2013,(14):14-15
我们每一人都应该肩负起保护道德生态、抵制道德冷漠的责任,呵护和激励道德模范行为,否则,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说不准下一个受伤的人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8.
就请让我们摈弃心中那潜藏着的"平庸之恶"吧,铲除"平庸的恶"之苗,让中国这块沃土盛开坚守道德之花!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在21日那天,小悦悦仍因伤势过重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  相似文献   

19.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好心不得好报"的道德悖论,也产生了见义勇为的困境: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往往会"好心不得好报",见义不为不对,见义勇为也不对。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们的社会行为善的最初级层次,人们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要求,人之所以成为道德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量度,即是社会底线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道德底线"。"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给人带来的冷漠感可以直接作用到人们的道德生活之中,小恶可以养成大恶,道德标准也只能是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