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好心不得好报"的道德悖论,也产生了见义勇为的困境: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往往会"好心不得好报",见义不为不对,见义勇为也不对。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见义不为的行为屡见不鲜。见义勇为还是见义不为,拷问着每一位公民内心的良知,也关系到是否应该将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纳入犯罪的体系之内。本文将结合热点案例,重点论述一般性的道德义务属于公民自由的范畴,不宜上升为法律义务,而在一定的封闭空间内的重大道德义务则有可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是亘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所谓“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然而时至今日,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事例不断发生,却经常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反常现象,社会在呼唤着法律的完善,其实当前核心和紧要的问题不是相关法律的完善,因为立法的谨慎和周密性注定了它的缓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者远多于"勇为者",究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行为者的义与利发生冲突。通过自我心理的调适、价值取向的调适以及外在环境的调适可以化解行为者义利的冲突以达到义利的统一,让这种稀有的道德财富更显光彩。  相似文献   

6.
见义不为这一社会现象的造成,与3个内在相连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道德成本的高昂、信任的缺失以及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具体地说,道德成本的高昂导致了见义不为现象的发生,信任的缺失则导致了道德成本的高昂,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则导致了信任的缺失。见义不为现象的避免,理应从3个方面入手:降低道德成本、促进社会信任、重视共同体的教化。  相似文献   

7.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2,(13):41-43
我们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见义而为视为一种涵养人性、维护良序的美德。但颇为尴尬的是,让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道德冷漠、见义不为的现象,如小悦悦事件。面对需要帮助的小悦悦,路过的十多人竞无一人伸出援手。如此道德冷漠,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见义因何不为?这里提供两种解释。  相似文献   

8.
记 者:在我们谈论见义勇为这一话题的时候,有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正在社会上广为传颂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知道,英雄的名字叫徐洪刚,许多青年人已经把他作为星来追。我们该怎样认识和评价徐洪刚见义勇为的精神和行为? 邵道生:在徐洪刚的事迹广为流传之前,人们听到的、看到的和议论的大都是见义不为的人和事,比如,去年10月11日广州闹市一孕妇被  相似文献   

9.
目前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见义不为的人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社会问题,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把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放在一个系统来分析“见义勇为”作为的动因,说明成本大收益小是该行为减少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减少行为成本,加大行为收益,增强行为动力,使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行为中法律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习惯视见义勇为为道德问题,往往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它,其实见义勇为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其中还涉及到法律:它与正当防卫有紧密联系,存在着转化为正当防卫的问题;见义勇为者遭受损害的赔偿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冷漠是主体在涉及道德问题时对客体表现出的冷漠、不关心状态。近年,道德冷漠在现代中国社会频现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观念、社会公德的缺失、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误导等。从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探讨,针对产生的主要原因探寻其改善途径,以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试通过解析道德冷漠的行为选择及心理自调节机制,力求全面深刻地揭示道德冷漠的个体心理成因,从而重构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14.
道德冷漠是一种道德麻木,是道德主体利益冲突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道德冷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将对整个道德领域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导致人们道德敏感的丧失,还会导致道德情感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调控的弱化等等。道德冷漠分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受助者的冷漠,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影响与教育的冷漠。要扭转道德冷漠的问题不但要建立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建设,还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建设和继续开展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法治腐是廉政建设的基本模式 ,但法律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使得以法治腐也是力不从心 ;中国古代倡导以德养廉 ,但也因道德过分相信“自律”而无法扼制中国几千年的制度性腐败 ;只有德法并举 ,建立起“制度———规范———德性”三维一体的治理模式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廉政建设 ,这也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冷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障碍,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理解、爱护,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性,使教师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必须引起教师本人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7.
当今,道德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热点的社会话题。现实生活中诸如道德冷漠、诚信失落、正义失落、失职渎职等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众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又有公民这个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有现实条件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制度不健全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不到位。因此,本文拟从健全相关道德责任制度、加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治理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略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学生获取信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许多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出现了道德认知模糊、诚信意识淡漠、理性行为脆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打造一支熟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资队伍,优化网络道德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英雄,以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他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学者们对于道德冷漠的探讨也比较多。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机会成本,寻找到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和当代社会中有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社会中的案例,寻找到降低做好事的机会成本方法,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