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面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炼的选修3第一章内容对应的常见考点,以及针对性例题。 一,基态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基态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主要涉及能层、能级、原子轨道、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等。1~36号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是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按照能量最低原理,按1s2s2p3s3p……进行电子排布,但由于能级交错现象的存在,电子排布次序变得复杂起来,使人们在进行核外电子排布的过程中变得很费力,而且极易弄错.本文介绍了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使核外电子排布变得简单而轻松.大家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分为K、L、  相似文献   

3.
一、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守的规则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有规律的,首先是电子按层排布,而且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其次,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而次外层的电子数则不能超过18个。这些规律是从实验和周期律总结出来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服从如下的三个规则: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排布将尽可能使体系的能量最低。因此,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轨道上,最低轨道排满后,电子再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考点一: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指原子中的所有电子按一定的规则分布在各个原子轨道上。电子在核外的排布必须遵循以下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②泡利不相容原理;③洪特规则。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原子结构 1课时安排 2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核核素和核外电子排布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不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怎样排布的,更不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本节教材在化学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关键,如电离能的大小、原子半径的大小等等。电子在原子轨道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的能量的高低,而电子应处在最低能量状态即遵循最低能量原理,这一原理与原子轨道理论在一些特殊情况相矛盾。用屏蔽效应和斯莱特规则通过计算可以有效解释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案件。  相似文献   

7.
仅考虑原子轨道能级的高低,即是只考虑“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及Hund规则,也就是只考虑电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相对论效应,不能园满地说明d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只有再计入电子“自旋”这个相对论效应对原子轨道能级的影响,即是再考虑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相对论量子效应,才能得到与光谱实验相一致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这样,也就能从理论上对d区10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不规则”的排布情况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物质构成奥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之一.纵观近年中考和化学竞赛试题,其考查力度逐年增大,特别是在2010年全国初中天原杯化学复赛试题中“梅开三度”.现对竞赛中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试题进行归类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统编高一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是重点教材。在讲授这一节教材时,应掌握两种顺序,一是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二是多电子原子电子填入轨道的顺序。这两种顺序所以不同,主要是由能级交错现象引起,能级交错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人教版教材与鲁科版、苏教版的相对不足 1.内容不足。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同.导致教材内容的明显差异。如新课标中:(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相似文献   

11.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电子,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不但要掌握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还要善于总结其规律。  相似文献   

12.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后,多不能独立寻出掌握规律的捷径,深感难予记忆“多电子原子的电子近似能级”与“电子填入轨道的顺序”,又常易疏忽全满、半满和全空的稳定排布。为此,我授以下述方法,实效良好。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多电子原子的电子近似能级图”,综合出下列顺序表:  相似文献   

13.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在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一章中,介绍了多电子原子电子的近似能级图。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能级图以及各种帮助记忆的图解(见一般无机化学教科书或本刊1978年第10期有关文章),对于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正确书写电子排布式,了解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以及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不理解这一能级图所适用的范围,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概念上的混乱。举例来说,要写出镭_(88)Ra 在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若死扣上述近似能  相似文献   

15.
核外电子排布式是贯穿《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一条主线,通过核外电子排布式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元素性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作了详细的讲解,但对于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并未作介绍,然而在高考化学选考题中却常常涉及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本文重点例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相似文献   

16.
知识梳理本专题内容体现的课标内容:1.理解元素的含义,认识同位素的应用。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  相似文献   

17.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离子。本课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这些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在2014年9月17-19日举行的山东省济宁市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执教了《原子中的电子》一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邹城市教研室马晓成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现将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观察直观的原子结构模型,感知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从而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相似文献   

20.
一、内容分析本节课程内容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况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一些现象。进而在分子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原子。《原子的构成》这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教材以汤姆森和卢瑟福的实验事实为依据,引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一结论,然后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分析出原子核可以再分这一重要结论。二、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