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体验",即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实践之后,将其观察和实践的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就是"体验作文"。"体验作文"倡导在生活体验中作文,在活动体验中作文,在阅读体验中作文,以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即"我要写""我能写""我乐写",  相似文献   

2.
只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立自主,他们就会插上翱翔的翅膀,在未来竞争中展翅高飞。今天是作文课,要写一篇以"兴趣"为话题的作文。我照例在上课之前进行了精心备课。我说:"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然后向学生讲述话题  相似文献   

3.
正从事语文教学10年来,笔者也经历过作文教学的失败,遇到过不少障碍。这使我不断思考作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可行的、易操作的策略。在摸索中,我发现以下策略或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兴趣。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  相似文献   

4.
在和家长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害怕过星期二,因为星期二有作文课。他们写的作文要么是记流水账,要么是觉得无话可说,他们已经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而消除这种心理的最佳方法就是把作文分解成随堂小练笔,降低作文习作的坡度。所谓的"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随机让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写小片段。这种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让学生写亲身经历或参与过的活动,他们的作文都能写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相反,如果写他们没有感受过的东西,他们要么无从下笔,要么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果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语文教师组织开展很多活动,这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正>冈察洛夫曾经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这说明写作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想象,也就不会有写作的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慢慢地,我在作文教学中做出了一些改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消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消灭作文内容中"假、大、空"的现象,改变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7.
快乐写作文     
从教多年来,我发现有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要么观点陈旧,缺乏新意;要么重点不突出,没有真情实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追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生活不够关注,未能让生活成为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如何让学生学会作文,喜欢作文,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这就需要老师能授以法窍,从生活本身着手,加以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其写出既带有自己观点,又能反映真实生活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8.
凡教过语文的老师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一面批改学生的作文,一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学生不会选材,要么没有新意,要么没趣味不值得一"笑",要么太平淡不值得"感动"。于是往往大笔一挥:选材不好!结果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平,甚至对本来感兴趣的作文题目也觉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何谓创新作文?我想,只要是学生作文灵活自如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就是写生活""说真话诉真情""吾手写吾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创新作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开学后,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寒假趣事》的作文,我以为学生在寒假中一定经历过很多有趣的事情,应该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然而,好多学生居然无事可写,要么矫揉造作,没有写出真情实感;要么照搬照抄,没有新意;要么记起流水账,搞起大串烧。课后,我问学生:"寒假中,你们做过一件你们感  相似文献   

11.
一、在同一要求下的多次写作与批改 例如一次考试的作文要求是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作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么叙事冗长、面面俱到;要么过于简洁,点到即止;要么思路混乱、顺序颠倒.一些同学所选的事例当然也体现了感动,比如生病了,妈妈怎么送我去医院,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个外表时髦却能让座给老人的年轻人,同学借给我一块橡皮等等让我很感动,都是一些现象性的东西,总感觉情浮于外不能发乎其中.针对以上问题,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强调叙事作文的典型结构,"事"与"理"并存,"理"从"事"来,忌"事"与"理"分开.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很多的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看看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语句不顺,要么结构凌乱,要么情节平庸,而且字数还不达要求。学生是写得痛苦,老师是改得烦心。我想,写好作文除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书本阅读外,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也必不可少。而"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写作手法,如能积极运用,必能使学生作文增色不少。一、什么是"欲扬先抑"  相似文献   

13.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春天》,同学们都写春天如何好如何美,诸如和风细雨、花红柳绿、燕子呢喃、小鸟歌唱之类,只有一个学生与众不同,他的主题是"春天不好",例如细菌繁殖旺盛、  相似文献   

14.
上两次谈了在写应试作文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注意书写质量,二是不要随便写不合时宜的话,总体上是告诫同学们要熟悉一些考试中的规矩。不过,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今天再来沿这一话题说说。我在一本拙著《观察与作文》中曾经专门写过两节,谈到写考试作文不要闯禁区的问题。什么是“禁区”?什么叫“禁区”?例如题目规定你写议论文,你偏去写记叙文,“要求”中注明“不可写成诗歌”,你却要试一试,这便是闯了禁区。再有,我在阅卷中亲眼看到,有学生在作文写完后,在空余的格子里写上“致阅卷老师的话”之类,为自己叹苦经,希望博得老师同情。这些都…  相似文献   

15.
<正>体验是中学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才能一吐为快,写好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表达。一、创设体验条件,还原生命的感动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如让学生写"感恩母爱"话题的作文,一部分学生总是寥寥几笔写母亲送伞、督促功课、补衣等事情,缺少动人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深度。这表明学生并没有亲情方面深刻的生活体验。针对学生没有感受、体验,教师就要想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作文教学,很多语文老师都很苦恼,甚至无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常常对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望文兴叹"。学生作文要么用词不当,语不达意;要么内容空洞,索然无味。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关键。一、亲身体验,流露感情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话题的活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另外,作文教学时多采用直观教学。如教学《我最喜欢的植物》一课时,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先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颜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训练思想的涵义在于,"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来源;使人能找出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目前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作文能够来源于自己生活体验的很少,很多作文要么是仿写,要么是胡编,要么是改写。这种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感受,"创作"自然不成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在材料作文司空见惯的情势下,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依然不得要领、乱云飞渡,要么从某个无关痛痒的"熟词""熟句"入手,看见"感动"就写感动,看见"责任"就写责任;要么就把材料无限拔高,提炼成"换一个角度""事物的两面性"这样过于宏大,且远离材料的立意。学生写了两年多的材料作文,却总是这样游离于材料之外,是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考场作文很多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一说到师生之间,立马就是"我"生病,老师来补课",我"感动得要掉泪,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老师弯腰捡,掉下一张纸,"我"一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