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成的口语实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两个最重大的禅学理论成果,一个是"东山法门",一个是《六祖坛经》。从"东山法门"到《六祖坛经》,展现了中国禅学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的历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学创立的标志,《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学发展的高峰。一、中国禅学的孕育种子:达摩禅学在"东山法门"之前,既没有中国禅宗,也没有中国禅学,只有中国禅学的孕育种子:达摩禅学。因此说,达摩禅学时期,是中国禅学的史前期。  相似文献   

5.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禅宗乃至日本禅宗的思想渊源。日本临济宗始祖明庵荣西在论证禅宗思想时,既参鉴了《六祖坛经》的内容,同时又力证禅宗与台密二教的兼修性,荣西这种新旧兼容的做法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按照佛教传统的规矩,只有释迦牟尼本人传教的记录,才能被佛教徒尊称为"经",后世大德的著述,则只能称"论"。而《六祖坛经》被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尊为"经",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它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与《心经》是汉译佛教经典,《坛经》、《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是本土佛教经典,均广为流传.究其根源,与佛教典籍多为语录体文体形式密不可分.本土佛教典籍的语录体文本则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呈现为故事化、韵文化、纪传体化及诗化的特征.禅宗语录体文本中的偈语,与中国诗歌相融合,既充分发挥了偈语的语义功能,又具备了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咀嚼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9.
《坛经》作为中国佛教中唯一称得上"经"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体现的禅宗思想如"空灵观"、"平常心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立文字"等与中国艺术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性、重要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波罗蜜"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译为到彼岸。《坛经》对"波罗蜜"的理解是和到彼岸、离生灭联系在一起,这和其他佛教"波罗蜜"的含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坛经》中的"彼岸"在自性之上,所以此"彼岸"不脱离世间,觉悟到自身中本有的真如性,就到达了彼岸。《坛经》以"流水"比喻"波罗蜜",与佛教"五蕴"理论有关,同时代表了动静不二的清净佛性。  相似文献   

11.
《六祖坛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高成就的集中体现,它的修行观对修行和个人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其"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对《六祖坛经》修行的目标、修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卷二"嵩岳破灶堕禅师"、卷三"南岳怀让禅师"、卷四"灵云志勤禅师"、卷四"光孝慧觉禅师"、卷五"药山惟俨禅师"均存在句子训诂问题。禅语和广义语义场的要素之背景知识即禅宗理论、佛教理论背景知识有密切关系。要正确释读禅籍,就必须熟悉禅宗理论、佛教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先生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上个世纪80年代便有《慧能、〈坛经〉与中国美学》、《六祖"革命"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等文面世,90年代又有《静默的美学》(合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等书出版。先生一生的主要兴趣是研究中国美学特别是禅宗美学。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聆听  相似文献   

14.
近来,"佛系"一词很流行,广大青年人用"佛系"这个词语来表达看破红尘、不争不抢的处世态度。这个词语似乎与佛教经典《坛经》中的"破除执念、欲望"等相对应,其实它们之间完全没有联系。"佛系"是年轻人用以自嘲的玩笑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而《坛经》告诉我们对世事的顿悟是自内而外的,需要从我们内心找到使自己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力量。我们要分清"佛系"与"佛教"的区别,如果追求清净无争的生活,与其空喊"佛系",不如去读佛教经典,从中悟出人生道理来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坛经》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但学术界开拓不够深入。挑选学界不太注意的问题加以研究,例如《坛经》潜美学的问题,《坛经》般若境界与潜意识、意境的微细区别问题,《坛经》蕴涵着的几种审美形态的问题,《坛经》美学与康德哲学等的比较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能填补《坛经》美学研究的一些空白,有助于推进或深化《坛经》美学乃至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乃是一个别具风格的佛教宗派。它的创始人是慧能(公元683—712)。在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慧能以后,才有禅宗。而禅宗与禅学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慧能创立了禅宗,但禅宗的大发展和演变,却是在慧能去世之后。 慧能出身比较贫苦,不识字,他本人没有撰写过什么东西,他的弟子法海编集了他的语录,称为《坛经》(传说是韶州刺史请他去讲法,他在韶州大梵寺讲了一天,法海作了记录,  相似文献   

17.
慧能是禅宗中极其重要的人物,除了各种机锋语之外,《坛经》还较为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慧能入佛门、得真传宣讲广弘佛法的经过,从这点来看《坛经》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作品。现在大部分作品考量的都是《坛经》中的偈语、机锋语以及其中的佛法观念等,很少有涉及到关于慧能本人的性格分析,通过各版本的《坛经》故事来分析慧能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8.
当代海内外学人对《坛经》(以及禅宗)美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解为如下三大方面去了解:一、研究禅师言教与禅门活动本身具有的美学涵蕴与美学特质;二、研究禅宗哲学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关系;三、研究禅宗哲学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坛经》美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很大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开拓。  相似文献   

19.
《坛经》的价值观念体系集中体现在其自性解脱的禅宗价值观念,主要内容包括价值主体的挺立、价值理想的转换和价值实现方式的变革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变革,《坛经》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方法及特殊的力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撞击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