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诗学以逻各斯直达"真理",中国传统诗学则"立象以尽意".两者的差异根源于各自语言方式的差异.汉语诗学的异质性根源于由汉语言说的异质性.汉语的曲折性、间接性、隐喻性言说显然不只是想把话说得美妙动听些(所谓"修辞"是也),其"思想语法"还坚定的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能达到"本真",这就叫"其言曲而中".传统诗学的曲折性、隐喻性言说其实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它充满了传统智慧所具有的弹性,它是人与天、人与人,以及各种话语方式之前的迂回和"妥协".这里强调的不是逻辑体系的"真理性",而是一种实践现实的"有效性".这样,传统诗学的"比兴",就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本质,不是一种"器"而是一种"道"."风"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隐喻,就是这多种张力之间的调节中介.  相似文献   

2.
节律是宇宙自然中最普遍的生命信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言说,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关于"本原性节律"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本原性节律"仍然是其基本的主题,由此带来中国艺术在创作方面的特殊原则及审美趣味上的独特趋向.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权威与学生成长--读《对"美丽教育"的反思》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需要教师的权威,涂尔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熟悉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人都知道,有很多教育失败的例子,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所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教师威信对于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心理影响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艺术。"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  相似文献   

6.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  相似文献   

7.
储昭柏 《教书育人》2011,(19):23-24
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教师有向往专业发展的自觉",云端跳舞"以求索"人"师的教育境界",地面步行"以追随"经"师的本真课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选择。"云端跳舞",追求"居高声自远""人师",道可师模,行为世范,在于人格之美,大德大智大行。心游万仞,站高山之巅,"一览众山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08,(9)
1.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师与道的分离所谓"师与道的分离",这里指的是现在的部分教师与教师本身所应该代表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和理想信念之间出现了分离的现象。教师之所以能够获得"师道尊严"的地位,获得社会和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理想信念,是"道"的化身和具体体现,是社会和民族的理想人格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传道"。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忘记了自己身份的这种文化与道德根据,不能  相似文献   

10.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7人齐集在宜都市一中语文组,不能简单地用"缘份"二字来解释;17人戮力同心、和谐相处,使本组是现今日之局面,更非"缘份"二字能道尽其中玄奥。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推可以得出."道同则相为谋",我们语文组17人可谓同道中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我们组守何道?守人本主义之道。人本主义是西方的名词,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本组成员和之为圭臬,观之为鹄的,在生活的一切领域构奉行此道。与人相处,即尊重他人之人格,又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身处社会,既力争一己之权利,又自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经常见到"活画"一词。所谓"活画",实际上就是"以形传神"、"曲尽其态",通过巧妙的运笔使人物"活"起来。根据评点者对其使用的语境和针对的文本对象,可以将这种运笔方法分解为刻画特征的"点睛"与"益三毫(毛)"、曲尽其态的"白描"以及暗寓褒贬的因人用笔等。总之,"活画"指的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活灵活现的描绘与刻画。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喜欢,必须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一呼百应",甚至"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打动人、以充满爱的怀抱呵护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先贤对“道”之论述,表明“道”是一种空间体现,具有无限弹性;将人与“道”并列,这也说明了“道”是可具体而微的,是可以实指物种及其智慧的。“道”正是时间与空间之有机糅合,而并非仅就空间而言,现代物理学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下面就结合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利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一、关爱学生,激发兴趣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  相似文献   

19.
所谓传记学批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作家传记材料的了解,来加深或正确认识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这段话,朱自清以为其本意是说人的修身方法,即通过颂读别人诗书,可懂得为人处世之道,而非专指文学批评方法。朱自清的看法当然有道理,他指出了这样一种事实:在中国古代,人们于谈文论艺时往往先论人。强调为人处世和道德品行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所谓“诗言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复习导入,质疑探究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身上,都能见到"中国结",它不仅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也喜欢。同学们,你们认为人们对它仅仅是一种喜爱之情吗?生:是酷爱。生:是偏爱。师:是呀,这已不仅仅是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