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2.
典故,是指古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词句。把古书中的故事和词句引用在诗文中,或者融化在词句中,就叫用典。用典是抒情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凡是文章(诗词歌赋)都可用典。古代文人或为了增强诗文的表现力、说服力,或借古喻今、抒发感受,或鲜明强烈地表情达意,常常在作品中巧妙运用典故。  相似文献   

3.
【熟悉概念】所谓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而"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6.
自古文人写文章就爱用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里的所谓“典故”,不是指典制和掌故,是指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用得好,确实能为文章增色,取得言简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对用典的条件提出了两点:一是“博学”,二是“约取”,并说“综  相似文献   

7.
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常出现的历史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语。古代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典故。准确的用典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恢复中原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相似文献   

8.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典例析     
用典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代汉语中尤为常见。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引用前代典籍中的人物、故事,或撷取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化为己用,这些被引用的对象,就叫做典故。典故使用很恰当,能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一篇文章大放华来。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作品时,不可忽视典故的含义和用法。典故的使用方式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正用,即直接引用,也就是把古书中记载的事,直接明了地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的《冯婉贞》一文,冯婉贞对  相似文献   

10.
典故是指历史上可为典则或借鉴的诗文、故事,我们加以引用来说明问题,叫做用典。用典可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包含言外之意:还可取得风流典雅,有凭有据,知识渊博的效果。阅读各类作品、文章、经常会碰到典故,如果不了解含义,典故往往成为我们阅读的拦路虎。可见典故实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不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一.明用与暗用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且还指明出处,用典故效果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相似文献   

12.
要使文章有丰富的内容,较深刻的思想和绚丽多姿的文采,在写作中不能不用点典故。什么是典故?含义有二:一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本文试就第二种含义,谈谈典故在写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的写作者,在吟诗作文中引用  相似文献   

13.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民间匾额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一枝独秀,它注重用典,在用典中广泛吸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精华、故事传说,使民间匾额言约义丰、内容厚重,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用典入手,从民间匾额典故的界定、典故的成因、用典的效果、典故所折射的社会内容几个方面对民间匾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用典"是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法,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创作中运用某个典故来抒发情感或者表达观点,可以称为引典入诗、用诗抒情。在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可从注重积累、溯本求源、知人论世、对比分析、揣摩语境等角度,优化典故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写作者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经典以及前人诗文词句等加以巧妙引用,自然而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少量文字表达复杂事物或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以典入诗,可以增加诗歌有限语言的容量,丰富并拓展诗歌的意蕴和内涵,使之更为凝练含蓄,富有美感。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和用典的目的,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整首诗的解读与鉴赏。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8.
古人写作立论,多爱用典。修辞意义上的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成果中的璀璨珠玑。精彩的典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诗文中用典,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论述中引述典故,可以使论证强劲有力。但随着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对典故理解上的困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文章用典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影响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鉴赏,难以领略到诗文独具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古今诗文里有不少的典故。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