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保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树立青春奋斗的人生观、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知马""姓马""信马""行马"基本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促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碰撞下,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复杂,使得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多元价值选择中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观发生、形成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构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体系,这有利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在性依次上升的三种机制:理性认同机制、价值共鸣机制和精神激发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在这三种内在机制的交互作用与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广大学生中的稳固确立与现实践行。  相似文献   

4.
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生动素材.文章分析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和当代大学生信仰观特点,探讨北大荒精神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契合点,探寻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引航灯,同时它也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使人不断超越自我,让生命变得有意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任,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基地,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信仰教育的指向标.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然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林晓  梅萍 《中国德育》2010,(11):22-25
建国60多年,我国青年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化、理想化、盲从化逐渐到多元化、世俗化和主体化的变迁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今的信仰教育应该从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明确青年主体的合理定位、倡导国家的主导信仰、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真正内化成为青年自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三进”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呼唤。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弄清"三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三进"工作,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理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从生命层面和终极层面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
青年一代的信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研究青年的信仰问题,就必须研究青年信仰的生成问题。社会实践孕育了信仰的胚胎;精神需求促进了信仰的发育;理性思考完成了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何挺颖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经历了启蒙、肇始、转型、升华四个阶段。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和教育的促进是其演变的动力,中学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是其演变方向,民族解放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其演变的关键。何挺颖爱国思想在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怀、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能否让青年学生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必须通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揭批并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与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最终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当代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国家未来走向的指南。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高校,长在高校,成在高校,具有深刻理论意蕴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铸就“中国梦”高度自信的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青年大学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活力,才能使中国梦早日实现。以安徽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注重强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将之充分融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但在今天多元思想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之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信仰出现动摇。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陈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考核方式单一,以上问题都是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因素,因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方面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青年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针对这一现实,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重庆市开展的大学生"六个一工程"活动,分析了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党对高校青年师生信仰吸引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为广大青年所接受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为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07,(35):205-206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全面的对外开放,工具理性在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理性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生活方式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挑战。科学的精神信仰的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终极人文关怀.当前青年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信仰新特征意味着纯理论与逻辑相结合的信仰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需要,对青年大学生非理性情感因素的关注使得信仰教育生活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合理引导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营造信仰教育情境、推进社会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帮助青年大学生选择、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人格培养、健康成长。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更显重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信仰生成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社会日趋明显和突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无关紧要,这种现象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1])。因此,教育者应当通过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量,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使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要关注当代青年的需求,净化网络环境等,以此来解决在"后真相"现象下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思潮下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理想信仰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精神世界的不断"宅"化等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的社会导致价值观的物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主体选择的盲目化。超越当前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必须重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主体的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