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2.
糊涂的爱     
王金凤 《师道》2006,(11):32-32
这是《雷雨》教学的第二课时。课刚开始,我就抛给学生一个话题:你能原谅周朴园吗?问题刚提出,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同学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生1(性急的阿珊):不能!不能!不能!周朴园花心,不负责任,他不是个男人!和人家都有两个孩子了,还把人家赶走。我不能原谅他,说什么也不能原谅!师(微笑):阿珊同学,请你冷静一点,不要过于激动,千万不要为了周朴园而气坏了身体。生:哈哈……师:请大家继续说。生2:我觉得周朴园赶走鲁侍萍,实属无奈……生1(未等生2说完,就抢着说):什么叫“实属无奈”?那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如果他真心爱着侍萍,他会听他妈妈…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勿庸置疑的。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  相似文献   

5.
在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的偶然重逢并相认,是非常精彩的场面。在这过程中,当周朴园确定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三十年前被赶出家门的侍萍之后,他便以自己一直保留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念中,鲁侍萍以其"坚强勇敢、刚强自尊"声泪控诉了周朴园的冷酷自私。而事实上,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痛苦之后的鲁侍萍对周朴园依旧有着"似水深情"。本文捕捉《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的部分语言,品味语言的灵魂处渗透出来的情感,从而让读者体会到鲁侍萍以她的深情一层层剥去了周朴园虚伪的外衣,同时,也正是她的深情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地爱过呢?我认为没有。课文节选的片段刚开始的氛围是:低沉潮湿的空气令人异常烦躁,周朴园点着吕宋烟要雨衣,鲁侍萍将雨衣拿上前时,他没有认出她,只说不对,要旧雨衣,而后让鲁侍萍关窗,当觉得对方关窗的动作依稀熟悉时,他又细致地询问了“梅小姐”的下落。这一串细节,看上去像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深情一片,三十多年来心里一直惦念她,其实不然。周朴园的这些言行、习惯,只是源于心里抹不去的愧疚。人一旦有过罪孽,就会尽量替自己找借口,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周朴园正是如此,他所保持的鲁侍萍住过的房间里的一切摆设,其实是在欺骗别人,无意间也将自己骗得不知如何为真,如何为假。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真有爱情,那他应该了解她,关心她,呵护她。在19世纪末,让一个侍女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却不给她名分,让她受尽凌辱;在  相似文献   

9.
冒键 《江苏高教》2006,(6):154-155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恋,其怀念应是真心的;三是认为周朴园唯利是图,对侍萍的态度据其是否有利而变化。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分析还缺乏辩证性,于是进一步引导大家以辩证思维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周朴园为什么怀念侍萍?他的确爱过侍萍,因为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温顺、善良。而他自和侍萍分别后,先后与两个女人结过婚,但两次婚姻都是失败的,只是与侍萍相处的日子,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记忆,这也使他对侍萍会有内疚之感。但他灵魂深处毕竟还是冷酷、自私的劣根性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当他30年后…  相似文献   

10.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11.
曾金昌先生在《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中认为,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精心筹划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为带走四凤来到周家客厅,完全不知道这里就是周朴园的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因此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  相似文献   

12.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13.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为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其一就是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好切入点。如教《雷雨》时,我采取问题切入法,以“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对这个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周朴园爱侍萍,有的说周朴园不爱侍萍,还有的说周朴园爱的是死去了的鲁侍萍,而不是活着的鲁侍萍。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据理力争,学生在辩论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这种精心设计切入点导入新课的方式,打破了那种死抱教参、按部就班的模式,课堂形式“活”了,学生思维“活”了。   其二,改革…  相似文献   

16.
教材解读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7.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9.
教《雷雨》的时候,我们对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私生活感情该如何评价?教参上的观点认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一个无视道德无视品格的阔家大少爷。他诱奸了鲁侍萍,鲁侍萍在受尽了侮辱以后被他遗弃了。他们之间根本不曾有过“爱”。 事实上,这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扭曲了作品要揭示的人物思想、行为发展的轨迹,不能准确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潜藏。请看,在第二幕戏里,作品已间接的表现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鲁侍萍当年不是被诱奸,她也曾刻骨铭心的爱过他。在作品中,且不说从场景  相似文献   

20.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