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驿路梨花》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全诗如下: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  相似文献   

2.
课文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结尾又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是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的,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完整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记叙文中巧妙地引用诗歌,不仅能为文章增光添彩,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种:一深化主题记叙文中引用诗句收束全文,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文章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应当写好开头和主体部分,更应当写出一个亮丽的结尾。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洪迈)一个好的结尾,应当是在总文的基础上,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或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或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或启迪联想,催人奋进等等。下面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一、升华主题法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呢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驿路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结尾升华了主题,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彭荆风《驿路梨花》一文中的引诗,引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兄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向南侵略,兵集瓜州渡(在扬州附近,长江北岸)。完颜亮要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被他的部下所杀,金兵仓皇北退,南宋的军队乘机收复失地,均州知府兼安抚使武臣统辖乡兵于十二月九日收复西京。这件事给诗人以莫大的鼓舞,他认为一个臣大的转变正在形成,预料次年寒食节,朝祭陵墓的使者将在梨花盛开中到达洛阳,全诗充满了欢乐的  相似文献   

6.
《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着重从“美”字入手 ,让学生品读这篇小说。一、意境美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总体感知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描写梨花的段落 :夕阳西下 ,正当“我”和老余处于前不摸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之时 ,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梨花林。“白色梨花开满枝头 ,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作者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我们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梦中恍惚看见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香气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作者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优美的场景中 ,着意以自…  相似文献   

7.
引号八法     
引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一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之一。它能帮助人们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在文章中,使用引号的频率比较高,主要是它作用大,用途广。本文针对同学们熟悉的语段,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一、引用句、段有的文章为了抒情、议论以及推动情节发展需要,以此引用他人的诗句、名言乃至段落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该部分需要用引号表示出来:1、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2、战国时…  相似文献   

8.
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梨花真情在。赏《驿路梨花》,品“三味”真情。一、“三惊”吐真情。山很陡峭,“一座挨一座”,树林很茂密,而且又正值“夕阳西下”之时,“我”和老余正着急今晚住宿的事,突然发现了“梨花”,进而出现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这是一“惊”,是“我”和老余发自内心的惊  相似文献   

9.
初中一册课文《驿路梨花》的练习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写的?』据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解释,《驿路梨花》运用了倒叙写法。「教学参考书」对练习一的答案作了提示,也认定本文用了倒叙写  相似文献   

10.
《驿路梨花》是一篇好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邃,清新质朴,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喜欢它。最近我在低年级试教了一回,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犹如下棋:开局,中局,残局全得讲究;该稳则稳,该凶则凶,必要时该弃子不能手软,目的都是为了取胜。我考虑再三,决定打破教学常规。本着“浅文深讲”的精神,上课一开始,我即提了个问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味了什么?——课文倒着写,我倒着讲——尽管同学都作了预习,可除了个别的略能理解外,大都说不清楚。小同学好奇,好想,好动。我把上述  相似文献   

11.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质朴。教这样的课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让学生学一点构思技巧,以提高写入叙事的表达效果。《驿路梨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应当充分利用。在《驿路梨花》之前,学生读了《老山界》、《一面》等记叙文,学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和《观察和记叙》,有了一定的记叙文的知识。学习《驿路梨花》,可以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第二册驿路梨花[重难点确定]从文体教学全程来看:《驿路梨花》是小说,而刻画人物是小说创作的特征。本文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群像,这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其次,这篇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是...  相似文献   

14.
《挖荠菜》导语:同学们,你们吃过荠菜吗?也许在座的同学对荠菜不以为然,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荠菜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挖荠菜》,看看我国女作家张洁为什么对荠菜会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件珍贵的衬衫》导语:衬衫,我们几乎每人都有,可以说很普通,但课文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它珍贵在何处呢?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件衬衫来反映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导语:《驿路梨花》从标题来看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纲指出的“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要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一、整体阅读,感知全文 教学时,我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从解题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亲人”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亲人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作者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以填空形式出现: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在五次战役中——,为了救伤员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嫂上山挖野菜,结果——。所以作者称朝鲜人民是——。)最后通过抓课文中心句“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总结全文,使学生明白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二、联系整体,分析部分 1.抓中心句,突出重点。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诚挚的情感。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一边读,一边想”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上,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写大娘一节抓“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一句,让  相似文献   

16.
利用音像媒体,把握作者情趣,实施审美移情激励。如教学《驿路梨花》,教师根据文章思路,以“山路茫茫难投宿—梨花盛开必有主—茅屋温馨谁是主—人人照料小茅屋—洁白梨花开处处”的抽拉片连环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山中行路人一起体验美—山中小茅屋给跋涉者的温馨感;一起寻找美—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一起欣赏美—花美、人美、心灵美;一起感悟美—雷锋精神之花处处开。边看图边播放诗化的描写,抒情录音朗读,以审美情趣,激励着学生心灵,碰撞出美的火花,受到美的感召。借助音像媒体,把握作品美点,实施审美探究激励。怎样以音像…  相似文献   

17.
卢贤强 《中学文科》2007,(10):73-73
《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一篇抒情昧较浓的具有诗情画意的小说,反映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纯朴风情,读来耐人寻味,荡气回肠,使人无不为文中那“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梨花真情在”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小说围绕主题选材和组材,在艺术处理方面非常高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点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点拨得当,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沟通师生情感。一、点拨要把握重、难点,用语精练准确一篇课文乃至一堂课,只有把握了重点、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最关键的时候调整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时,我要求学生抓住“五四三二一”一组数据(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  相似文献   

19.
部编语文课本第一册新选教材《驿路梨花》,是一篇比较符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记叙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记叙文的读写能力培养上,认真指导学生读书,并在读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练习写记叙文,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前后一贯、首尾一致。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试提出一些设想。 (一)指导读书,启发思考,培养自学能力。《驿路梨花》全文不满二千字,主题明显,脉络清楚,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善于提问,让学生认  相似文献   

20.
要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 ,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让精当的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要选准问题的提出点小学课文文质兼美 ,可以发问的地方很多。但教学中没必要处处发问 ,问题提出点必须要优化。怎样优化呢 ?第一 ,问题应选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 ,这个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围绕文章的中心句设计一系列问题。首先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提问 :“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