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语法将时态定义为“用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方面的动词形式”,这一定义局限于词形的变化研究,对于时间错综复杂的语篇现象则无法给出合理解释。英语时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句法规则,更多情况下选用哪一种时态取决于语篇的大环境,服务于语篇的交际目的。本文将从说话者的“视角”选择出发,主要对英语语篇中的时态不一致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对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主要就与英语时态有关的几个语法现象来分析英语时态的语篇功能。英语时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句法规则,在很多时候选用哪一种时态取决于语篇的大环境,服务于语篇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传授时态使用的抽象规则,也要教授学生从篇章的整体角度去把握与时态相关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Marrakech一文中的时态语篇特征分析,指出时态的形式存在于句子层面,但时态的意义和功能却是语篇性质的;时态体系的选择和布局是作者谋篇布局策略的一部分;时态在语篇中是成体系的,不同的时态会在不同体裁的语篇中体现出不同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语篇特征。并对英语时态教学改革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时态的教与学应该由初级向高级阶段从以句子为中心向以语篇为中心过渡来逐渐对时态体系及其语篇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篇语言学对语篇模式的研究理论出发,借助于图式理论对阅读过程的解释,分析了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展示具体文章的阅读教学方法,提出了通过逐渐培养学生语篇模式的意识来强化阅读中"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从而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向的交互作用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法学家将英语动词的时态解释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多时态"的支持者和"双时态"拥护者都试图证明时间和时态的一致性,这样无疑削弱了他们的定义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文章将时态定义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的语法范畴"。以奥古斯丁和柏格森的时间观为哲学理论,文章提出"统一时态"的观点,认为英语只有一种时态,即现在时态,它包括"现联时态"和"现距时态"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语篇标识词是英语语篇连贯关系中的重要体现形式。这些语篇逻辑连接语的作用大于其一般语法意义上的功能。语篇标识词在语篇连贯中的具体语义功能广泛,它对英语阅读篇章解读意义重大,是英语语篇阅读教学过程应特别注意的一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姜晓娜  陈晶 《文教资料》2008,(35):47-48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影响重大.本文从语篇的宏观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Michael Hoev篇章模式"问题一解决办法"理论来讨论广告语篇,从而得出广告语篇创作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文体、语篇功能、线性结构及语篇模式等角度对语篇宏观结构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俾使读者对此项研究有一系统了解.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根据不同的语篇选择不同的方式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科技语篇中时态的使用简单,传统对时态的研究重点都在其发挥的概念功能上,但经过研究发现,有时将来时态也能体现人际功能。如在让读者易于接受其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维护自身权威地位,有时还要为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判断留有余地等。基于此,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对将来时态在科技语篇阅读中的人际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篇分析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更新。本文通过对五种语篇分析方法的论述,进一步阐明运用语篇分析方法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将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开辟一种新的思路,对提高英语阅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Hughes和Mccarthy’s(1998)看来,语法是一系列受语篇影响的语言选择,如果语境特征被考虑在内,某个特定的语法选择将得到充分的解释。通过分析语篇中过去完成时的使用,揭示过去完成时所发挥的语篇功能。含有过去完成时的小句在叙述中为叙述故事情节的主要事件充当背景,文章论证了某个特定语法形式的分析应该在它的语境环境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何春燕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57-59,6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不同的理解;原型范畴的属性不确定性、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不相等性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对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Quirk等的虚拟语气或与祈使句或与陈述句的形式完全相同,这显然有悖语言学关于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这两者的统一体的基本理论。通过语法化理论的分析,Quirk等的be型虚拟语气实质上是祈使句的变体。过去时的本质特性是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与真实性的距离。Quirk等were型虚拟语气实质为过去式表与真实性方面的距离,Quirk等的"虚拟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曹刿生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39-141
试图根据认知语言学、语法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理论,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并从虚拟和礼貌两个层面论述过去时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继而映射到心理距离的语用含义,进一步认识到隐喻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及它在话语中的信息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化精神给学注入的个人话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伤口中主要表现为爱情受到压抑和摧残的苦闷,而革命恰恰可以以暴力反抗和宣泄苦闷,于是有了恋爱与革命的结合,产生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伤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民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个人话语在革命的语境中日渐陷入尴尬的境地,乃至被驱逐出学创伤。这种状况对后来的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时间系统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1.时间结构的选择: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时间结构在A中的投射。充当A的时点时间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依据习惯基准构成的时间词;二是A的时间值为零。充当A的时段时间词有两种语言表达武:“数词+时间单位”和“数词+量词+时间名词”。2.时态的选择: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不用于将来时。3.体貌的选择:只能用于“实现体”。  相似文献   

17.
传播“中国梦”与避免国际话语陷阱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提出的最重要的国家话语,恰当地传播“中国梦”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改变国际舆论对中国议题的认知和态度。然而,威胁论、霸权论等等论调极有可能成为笼罩“中国梦”的阴影,挥之不去。在现有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对于“中国梦”话语可能产生的若干政治误读,结合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理论并提出对外阐述“中国梦”的合理策略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