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双喜 《精武》2004,(9):30-30
三晃膀为武当洪拳中颇具代表性的套路,其动作朴实无华、刚猛暴烈,大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州"的气势。其劲力以硬脆快猛、刚柔相济为法则,技法强调顾打合一、攻防兼备。其代表动作有托枪式、顺风捶、跃膀捶、连三捶,其中每种打法均可单练,更可举一反三,用于实战。动作演练时,要求舌抵上腭,气沉丹田,晃膀发力,劲至梢节。本文主要介绍顺风捶的单练方法及格斗之法。  相似文献   

2.
“僧打道拿”,道家功夫武当洪拳有七十二神擒术即七十二擒拿手,能点穴闭脉,分筋挫骨。擒拿手为武当洪拳历代嫡系传人的必修功夫。在整个拳术体系中有系统的擒拿手法练习,比如阴柔圆活的关西架主要练习擒拿手法的缠、捋、撕、叼劲法,器械双拐辅助练习双手的灵活抓握力,功力性的如卧鱼功可增强单侧臂力及手腕的挺力,十八路对练打捶是七十二神擒的母系套子,从中可拆解出七十二擒拿手法。另有秘不外传的丹道气功——抓门道功夫  相似文献   

3.
《精武》2006,(9)
之潘双喜版:据传武当洪拳为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所创,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又说当年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故武当洪拳以阴柔圆活之关西架;阳刚脆快之关东架为拳术根基。武当洪拳内容丰  相似文献   

4.
吴新芳 《精武》2008,(8):49-52
武当玄真拳上五捶实用制敌术属于内家拳功法,讲究凤空诱敌、引进落空、顺势借力、后发制敌,实用于近身短打格斗。武当玄真拳上五捶实用制敌术是从武当玄真拳法中精选出来的掼面捶、挑崩捶、抢劈捶、甩鞭捶、掼耳捶五种上盘攻击性捶法。与敌格斗中,先设上盘空位将敌上盘攻击性捶法,  相似文献   

5.
因为形意拳流派很多,所以练法也不完全一致,其中练单式的多,十二形拳每一形都练成杂式套路,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动作的只有尚派东北一支。形意拳套路先有五行连环、六合拳、出洞入洞、十二洪捶、老八式(罗汉)、新八式(金刚),后有十二形(鸡、燕、虎、马、龙、蛇、猴、鸽、鹞、鼍、鹰、熊)、简杂式捶和杂式捶及十二  相似文献   

6.
汪兆辉 《武当》2008,(10):9-11
武当纯阳拳以三十二字拳歌,为行拳外练内养之旨。有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它全面阐述了纯阳拳的风格特点及其运用所在。  相似文献   

7.
郭树璞 《武当》2004,(8):7-7
武当拳身法示要,是节选于我老师河北省沧州有名武师郭晋武讲的武术秘诀。老师讲,武当拳法在与敌搏击时,身法最为重要。身法之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躲避得机,起落如式,变化迟速,不失其矫捷敏快之法。如是,法术完备,应用得力:拳谚日:“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为闪,何为  相似文献   

8.
奇正相生是五行生克变化的客观规律,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正”即指正面作战,“奇”即指奇兵制胜。武当洪拳的拳理文化根植于道家文化的沃土之中,单从器械双拐的使用方法上,就可窥视武当洪拳深厚的文化内涵。双拐属奇门兵器,为木制或铁制(图1),外形酷似短  相似文献   

9.
马雷石 《精武》2006,(2):22-22
心意六合拳以六艺为身法,膀为上肢之根节,故为上肢发力之源。练熊膀必须在下三节鸡腿贯为一气而通过龙身时,经脊背过熊膀催肘至手,才能发出内劲。此为心意拳由下而中达上节节贯穿,从而发出整体内劲的不传之秘。如只有鸡腿到龙身,不经过熊膀之劲,力是无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派。然而,在对于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问题上,自民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唐豪先生为代表,他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为后人所谓张三峰创立武当拳之云云,只是'层累地编造'与渲染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有陈微明、吴图南等,他们沿承某些史籍记载及传闻之说,言之凿凿地肯定张三峰所创...  相似文献   

11.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于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太极指掌捶手解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拳里其背为捶。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柔.抓闭.仅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夫捶有搬拦,…  相似文献   

12.
四通捶     
王春华 《武当》2011,(6):12
四通捶是流传于山东潍坊一带的地方拳种。有人认为,"四通捶"在早期被称为"撕捅拳"。因其在技法上以"撕抓捅打"为主,后又取其"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的"四通"之意,逐步演化为"四通捶"。还有种说法是,"四通捶"实为误读了"同"之音,其真正名称应为"四同捶",是由两肘与两拳同时出击而得名,又因带"捶"字的拳种多是拳肘结合并用,联合击打的。  相似文献   

13.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14.
步法为习练拳术功夫的机要,亦是胜战之道的关键。武当洪拳金锁连环步法是通过进步连环锁扣对方前脚或后脚,施以相合的劲去拧、别对方,令其倒地的动作。练习时先以基础的锁扣步为主,来回一线练单操。扣脚时以肩及膝关节向下扣压,形成螺旋的拧合劲,做到  相似文献   

15.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6.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在武术界相沿已久。人们普通认为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太极、形意、八卦、心意等艺为内家,通背、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艺为外家。早在七十余年前,艺综多门的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就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相似文献   

17.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8.
彭程 《武当》2008,(2):6-9
缠闭门简介 缠闭门,又叫化门,为峨眉八大门(洪、会、字、化、杜、岳、僧、赵)之一。缠闭门自祖师杨德三传承至今,已达三百余年。清雍正年间,国家虽已基本稳定,但满汉民族矛盾犹存,不少汉族义士纷纷反清复明,杨德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杨德三自幼饱读诗书,兼习少林拳功,闻武当内家拳神奇玄奥,遂拜武当高道习练内家拳剑。尽管从习多年,但因根基少林,仍未得内家拳之梗概。  相似文献   

19.
<正>菏泽古称曹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的始新之时,菏泽武术就成了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我国武术发展的进程中,菏泽武术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助推弘扬之作用。菏泽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我国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之一,菏泽武术拳种流派有几十个之多,如秀拳、大洪拳、小洪拳、大红拳、小红拳、二洪拳、二红拳、掌洪拳、梅花拳、炮拳、夕阳掌、阴阳掌、掌拳、西凉掌、单鞭功、查拳、心意六合拳、佛汉拳、水浒拳、孙膑拳、二郎拳、太祖拳、武当拳、少林拳、复明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拳等等拳种。这些传承源流有序、功法拳理明了清晰、有地方独特风格特色、体系完整合一的拳术流派,尽显了武术之乡菏泽武坛的百花齐放之荣。  相似文献   

20.
张凯 《中华武术》2005,(12):29-29
夫子三拱手实用技术,是三皇石包捶第四代传人宋迈伦所传。宋彦超字迈伦,江湖人称“神拳宋老迈”.1810年生于河北冀县赵家庄一耕读世家。少时聪明过人,习多门拳艺,后拜同乡乔公鹤龄苦习三皇石包捶拳械。从师多年功有大就。乔公过世后,宋迈伦闭门三年不出,研习各家拳理与三皇石包捶技艺,深人探求其中奥妙。经长期磨练,终将各家拳术之精华与三皇石包捶艺熔炉一体,创造出夫子三拱手实用技术和十二石包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