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左脑半球的语言中枢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其语言习得能力在青春期之后却迅速衰退 ;语言习得必须以语言理解为基础 ,思维决定语言并先于语言 ;智力与语言无本质联系 ,但却影响语言控制能力的发展 ,这些内在因素对语言习得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进程,指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年龄的差异、语言习得机制的差异、语言习得环境的差异、语言习得动机与需要的差异、语言习得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儿童母语习得理论,提出了几点关于母语自然习得应用于成人二语习得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欢 《教书育人》2006,(9):60-61
一、对基于功能主义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解读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常略作SLA)是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习得环境和习得规律以发展第二语言或英语能力的过程,期望由此得出的成果能有助于语言教学(J.Richards et al:1985)。由于作为表意工具的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即内在属性(指语言所具有的规则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外在属性(指以人际交流与沟通为目的的语言功能),所以出现了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不同取向(目前,对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学习者所学语言的本体特征、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机制和语言学习者自身)。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比较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根本特征,分析得出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二者的异同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许多颇具价值的运用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言类型的标记关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往往首先习得无标记的语言项目,然后才习得有标记的项目。本文讨论了语言类型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并就是否应将自然习得顺序纳入课堂教学介绍了两个相关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习得语言的过程。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导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本文从语言认知和情感因素两方面做深入分析,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对照。  相似文献   

7.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曾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与假说,其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主要理论有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一反应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天赋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论,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论等.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习得语言不仅需要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应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和使用语言.现有研究对是否存在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存在诸多争论,其焦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否比成人更具优势,以及对关键期年龄的界定.有关儿童语言学习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介语”是独立于语言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对系统的第二语言知识,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生成的语言特征的不稳定组合,它具备三种任何其他语言所持有的特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 系统性是指初学者的第二语言并非杂乱无章的语言系统,是界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中介语的渗透性受制于其开放性,在其整个发展期间存在几个阶段,但在任何一定阶段内它不会维持不变,且随着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知识到旧知识的渗透,错误将会被逐渐地修正;中介语的动态性表现在其各个不同但相关的阶段内,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连续系统,而每个阶段都可看作是习得者的一个习得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人脑语言学习功能的模块化特点的分析,并运用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认知论等相关理论,同时基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提出了成人在英语语言习得中所形成的大脑语言双元结构理论的假设,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在成人的英语学习中,英汉两种语言的交叉对比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母语对英语的习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课堂中的游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习得的过程以及习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从习得者心理上,特别是情感上加强过滤作用,因此语言教学的过程应当最大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降低这种过滤作用对习得的迁移作用。语言教学课堂中的游戏绝不仅仅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发教学任务完成时间的工具,而恰恰可以鼓励习得者在不知不觉之间真正地用语言交流。本文通过对一些常用的具有很高调适性的语言教学课堂中的游戏的总结,希望使语言课堂中的游戏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成为语言教学以及教学者和习得者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交互是第二语言习得(SLA)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促成语言习得的必要因素。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看,二语习得中的交互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显性的人际交互,也包含隐性的内心交互;由于该模式强调知识构建的路径是从社会到心理的转变,故能够更好地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话语的理解,就是对语义的理解。认知是一个哲学因素,引用哲学因素到语言学研究领域,是人类研究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所谓认知语境,就是客观世界和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人的知识。认知语境不仅有助于对话语本身的理解,更能清楚地表明交际意图。所以,离开认知语境的语义理解一定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Current neuroimaging and neurophysiologic techniques hav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our possibilities to study processes related to various language functions in the intact human brain.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influences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What is universal and what is specific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re important issues. Most studies on healthy bilinguals indicate that essentially the same neural mechanisms are used for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 albeit with som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related to speech and writing systems, particularly between alphabetical and nonalphabetical languages. Proficiency, age of acquisition, and amount of exposure can affect the cereb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nguages. Accumulating data support the important role of working memory for acquiring high proficiency in the reading of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 It is proposed that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essential and that the specific problems related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dyslexic children should have high priority.  相似文献   

14.
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的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这是创意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从怎样分析、怎样思考到怎样表现的过程。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使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新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逻辑问题”与“奥威尔问题”同时存在。重新审视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本质差异,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对世界进行认识与范畴化的过程中认知成果,即知识体系与语言同时建构的内容与形式一致的过程;而二语习得是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相脱离的过程,为二语习得中奥威尔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外语非常普及,但日本人的外语水平并不高。原因可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客观原因是日语语言本身对日本人外语习得具有负面作用;主观方面则是人为地造成的外语习得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世界图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全过程,由认知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认知活动的客体(包括微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具象世界和抽象世界)和认知活动的结果三部分构成。语言世界图景来自于朴素的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它是历史形成的,是某一语言社团对外部世界的朴素的观念认知的总和。每一种语言都是感知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有借助语言,现实世界才得以观念化表达,从而形成该民族认知世界的统一的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得出了语言习得的一般模式是输入→输入过滤→有效输入→输出过滤→输出。但在不同语境下,阶段性语言习得会呈现出两种基本模式:输入导向和输出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可以确定不同语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这对我国英语的教与学两方面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构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有助于改进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完善语言习得考核机制,为选择妥当的学习策略提供借鉴,最终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效率,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当人类精神活动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与反思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会产生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既能适应环境,创造出带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又能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讲,因为人在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被塑造,所以,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对象,在自身具有了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增加了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更进一步,从客观世界到符号世界只是语言的早期形成,而语言世界形成之后,人的语言认知模式,已不仅仅是从语言世界到现实世界,还有从语言世界到语言世界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克拉申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对概念并加以区分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两者的不同点,并试图通过比较,找出其中适合本民族、本国度学习第二语言的途径。本文认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是“习得”和“学得”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学习有两个层次,部分可以习得,而另一部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母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习过程中两个层次的观点对外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