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小学校一直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显性的德育因素,至于课堂学习生活中的隐性课程,常常落在教师视野之外。本文选取课堂生活的一个侧面——社会性价值的缺失,着重分析其中的隐性课程给学生的道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以此唤起教师对课堂学习生活方式的道德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牛朝霞校长认为:德育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为了生活,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秉承这一理念,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德育课程氛围,不仅努力提高道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下工夫打造德育活动课程的精品大课堂,同时关注道德隐性课程对学校德育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18):55-56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德育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教师的素养结构与道德表现实际上可能成为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一种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一般说来,德育主体教师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纬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难上这是很多高校德育教师的共识,师范院校的德育课堂也处境尴尬.在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授道德小故事、集体讨论学习、加强案例教学等一系列尝试,促进师范院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智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形式单一,气氛沉闷,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设法构建趣味化道德法治课堂,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并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实践智慧,探索大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小学道德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去构建"童趣课堂",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去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其自身隐性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心态、教师人格、德育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自身的隐性资源,分析教师内在的隐性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是学校和教师既关心又困惑的问题.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践要素包括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道德示范.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物理教师的德育职责,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创设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可以有效实现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显性课程、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等加以表现。隐性德育包括教师的人格、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方面.并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教育。德育意识淡薄,缺乏优质师资力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是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建洪 《教育艺术》2007,(10):29-30
1968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努力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氛围,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德育资源),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会员德育机制),确保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生活当中,这就决定了人的道德成长不是只在生活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才会发生.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中度过的,课程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的功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赵德俊 《成才之路》2023,(11):133-136
“道德认知”是构建德育课堂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其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道德认知模式下的德育课堂构建要以导向性为基础,并重视培养过程。道德认知模式下的德育课堂构建存在教育方法有误、教学观念有待优化、德育与课程分离等情况,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道德认知模式的内在原则为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团队的教育方法,以内容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德育的一体化,以此构建高效德育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析课堂中的隐性课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有:课堂物质环境因素,教师自身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科教材知识中折射出的价值现、道德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