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2.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3.
论及刘禹锡的怀古诗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赏叹者以为“此等诗何必老杜。”(1);“‘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2)不以为然者则云:“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3)可见在诗文的赏析中各执己见自古已然。事实上,杜诗与刘诗中亦确有可相较探究之处。试观元和诗坛,无论韩孟抑或元白,均以复古为己任,不以律绝见称。而刘禹锡特工律诗,故《老生常谈》中说:“七律当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如果说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集中在技巧方面,刘禹锡则在风格、气骨上给人以“盛唐遗响”(4)  相似文献   

4.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5.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相似文献   

6.
李静 《小学语文》2008,(9):54-55
以诗而论,唐有唐音,宋有宋调,两代诗风各具其貌。钱钟书先生于此论述颇为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见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以代表作家而论,唐有李白、杜甫,  相似文献   

7.
通常,艺术描写中的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但在诗歌中,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并非都直接坦露出来,“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所谓“以境胜”是着重于客观景物的描绘,是景显情隐的艺术境界,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虽眼前景,却多有弦外音。所谓“以意胜”是着重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是情显景隐的艺术境界,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相似文献   

8.
《史记》之难读,昔人多已言之.余尝谓考论之至者,语必摭实,义必综贯.唯其摭实,故语不蹈虚;唯其综贯,故义不偏至.兼斯二者,庶几无憾.余读余杭章太炎先生《史学略说》云:“《史记》号称实录,苏秦有《苏子》,鲁连有《鲁连子》,魏  相似文献   

9.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杜诗浓烈的批判意识,拉近了与劳苦大众的距离,增强了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使诗思更加沉郁,也使作者的个性特点愈加突出,人格与诗格统一,顿挫里显精神,沉郁中见风骨。  相似文献   

10.
杜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我认为,其新鲜、活跃的句式变化,是产生这种美感的重要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杜诗句式变化的形态及其美学效果。一、起伏宕荡的“明变”所谓“明变”,是指杜诗中显而易见的句式变换。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与陈述句交替运用,造成句式的顿挫相间,抑扬更替,波澜叠起。如《赠卫八处士》一诗的前八句:  相似文献   

11.
吴建 《现代语文》2008,(8):64-65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字。”诚然,鉴赏诗歌的角度可以因人而异,有的讲气质,有的讲格律,有的讲神韵,有的讲技巧,但在我看来都离不开对“意象”的品味和“意境”的感悟,阅读古诗词莫不由此登堂入室。王国维先生还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相似文献   

12.
杜甫早年自评其诗赋时所道及的“沉郁顿挫”,是针对他39岁以前的作品说的,其原始意义与后人所揭示的老杜诗风并不相同。“沉郁”指作家创作的深沉用思,“顿挫”指作品的艺术情韵,并不表现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以及音韵圆熟老成,结构起伏波澜等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杜诗风格的发展经历了渐变的过程,早期的风格对老杜诗风的形成起到了规定和制约作用,其前后期诗风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14.
"沉郁顿挫"被认为是杜诗的基本风格,然对其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实则是杜甫自夸其赋:"沉郁"意为"精微深奥、知识广博","顿挫"意为"雄壮豪放"。司马相如、扬雄之汉大赋即具此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审美风格的形成,张戒注重作家自身因素的作用。具体而论,即“气”、“才力”、“性情”等。同时,在诗歌风格方面,他认为,有以“意胜”者,有以“味胜”者,有以“韵胜”、“气胜”或“才力胜”者,并推举出各自不同的代表作家以为楷模,由此对传统诗学有关风格及类型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杜荀鹤的诗歌,历代论者贬抑者甚多。《渔隐丛话》云:杜荀鹤诗,鄙近俚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升庵诗话》直斥其诗“皆下净优人口中语……”。王夫之则鄙夷更甚,即使上述“一联”亦被其视祝为患有“医家名为关格,死无治”的绝症。凡此等等,不仅是对其诗歌成就的恶意诋呵,也是对其创作思想的全盘否定。因此,探讨诗人的创作思想,将有助于对上述种种偏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7.
意境这个问题,是建国以来诗歌理论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专著也出了不少。但什么是意境,诸家解释总有些分岐。王国维较早地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特征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在情与景上打转,就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19.
历来评论杜诗,多认为其风格是“沉郁顿挫”。然而作作为现实主义诗歌大家,杜甫诗歌不仅有豪放健劲的一面,也有婉约绝俗的一面,本从其写景咏物小诗入手,对杜甫的婉约绝俗风格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沈德潜认为杜诗中含有理趣。而邵雍的诗句则不然,邵是理学家,说的是直白的话语,没有诗味,不能算诗,只是理语而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指出邵子的理语,其实是“理障”。由此看来,所谓理趣,既要包含某种哲理,让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