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前不久,首届"未来科学大奖"一经揭晓,很快刷爆网络。据报道,该奖项是第一个由大陆企业家捐资设立的科学大奖,被称为企业界与科学家的热情"握手"。"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有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奖项,每年在这两个领域内分别评出一位科学家。设立该奖项的初衷是通过奖励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  相似文献   

2.
波澜壮阔的现代人类物种史诗,迷雾重重的五千年生命演进中,逸散着千年的生命再生之梦,流转着无数探寻生命线索的过往。在这条横贯了50个世纪的生命链条上,在这段穿越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那些创世之初遗留的生命之谜,生命的生、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繁衍、生命的疾病、生命的衰老与死亡,在演进中一点点揭开,人类从被动短暂的生命过往过度到医学时代,再从庞杂纷乱的生物学研发时代,进入生命科学时代。今天,徐荣祥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缔造了首批"再生人",并宣称能够再生生命。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题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突破,生命再生的奇迹是否真的出现?徐荣祥,烧伤及烧伤外科专家,美国人道主义奖第六位获得者,唯一一位外国人获得者,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中国国务院1991年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创始人,2013美国国策中提到的"损伤器官再生科学"的发明专利权人,GOLD BIATEC国际奖获得者。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最具争议的科学家"不仅备受世界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世界生命科学之争。本刊特与徐荣祥对话,详细解读徐荣祥本人和他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关于再生科学的起源、发展及规划,关于他的心路、成长与期望,关于他的再生生命启动计划及经济发展计划,当然,也关于那些质疑、争议与纷争。(注:文中"记"为记者,"徐"为徐荣祥)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公司合作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一部分,从2000年开始,每年有15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女博士(或博士后)获奖。2009年3月,来自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  相似文献   

4.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京组织召开了2012 '科技伦理研讨会.这是继2011年以"转基因技术伦理问题"和"纳米技术伦理问题"为主题召开的科技伦理研讨会之后,由学部组织的又一次关于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以及科学家责任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主办,院士工作局、学部道德与科技伦理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远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曹效业,干细胞领域的院士专家,科技伦理、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有关部委的分管领导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重组与治疗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遗传学则是这座生命科学大厦中最为坚实和突出的部分。而为遗传学奠定第一块基石的,却是奥地利修道院里的一位修道士——孟德尔。他本人常常被视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孤独的科学家。今  相似文献   

6.
正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梦想,围绕这一梦想,人间曾上演出了多少悲喜剧。时至今天,这一梦想仍被许多科学家竞相追逐着。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义栋来说,他所要做的,并不是被人神化了的长生不老梦,而是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对我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双刃剑的两面性在当今部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在客观上要求科学家、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在相关的研究活动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两篇研究人畜共患病致死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论文引起美国科学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并最终寻找到折衷的解决方案,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科学研究中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审查、监管和协调机制。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监管审查和控制协调机制,探讨其对我国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中双途研究协调管理机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领头的科学将是生命科学,这一点已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公认。生物工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首先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生命科学,认识人类本身,探索  相似文献   

9.
波澜壮阔的现代人类物种史诗,迷雾重重的五千年生命演进中,逸散着千年的生命再生之梦,流转着无数探寻生命线索的过往。在这条横贯了50个世纪的生命链条上,在这段穿越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那些创世之初遗留的生命之谜,生命的生、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繁衍、生命的疾病、生命的衰老与死亡,在演进中一点点揭开,人类从被动短暂的生命过往过度到医学时代,再从庞杂纷乱的生物学研发时代,进入生命科学时代。今天,徐荣祥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缔造了首批"再生人",并宣称能够再生生命。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题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突破,生命再生的奇迹是否真的出现?徐荣祥,烧伤及烧伤外科专家,美国人道主义奖第六位获得者,唯一一位外国人获得者,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中国国务院1991年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创始人,2013美国国策中提到的"损伤器官再生科学"的发明专利权人,GOLD BIATEC国际奖获得者。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最具争议的科学家"不仅备受世界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世界生命科学之争。本刊特与徐荣祥对话,详细解读徐荣祥本人和他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关于再生科学的起源、发展及规划,关于他的心路、成长与期望,关于他的再生生命启动计划及经济发展计划,当然,也关于那些质疑、争议与纷争。(注:文中"记"为记者,"徐"为徐荣祥)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始终交织在一起 ,这是他不同于前人之处 ,也是他比同时代人深刻和独到之处。他不是纯粹的科学家 ,却和所有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首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更看重科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并用“方法”为科学做出了统一的脚注。在对西方科学狂热的尊崇中 ,他倡导的是实证、是主客观的统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朴素的唯物论的科学观升华为唯物史观 ,“物质一元论”在成为“科学一元论”之后又被赋予了“经济一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角度,考察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人文素养的方方面面:从他的科学随笔论述他渗透于科学素养的哲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并以地质力学的"构造控油论"为例,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和高尚人品。  相似文献   

12.
张唯诚 《知识窗》2010,(8):46-46
科学家认为.接下来的十年.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将得到解答.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科学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变化.下面是科学家们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预测.其范围包括生命科学、互联网和日常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3.
生命科学研究方向在哪里? 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对于20世纪大多数生命科学家而言,生命是一架基于还原论原理建造的“自动机”。现在的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有机体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完整的复杂系统只有认识整个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进步与科技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科学成果时是否会想到,许多发明是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甚至许多科学家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用身体研究消化过程的科学家斯帕兰让尼(1729~1799)是意大利生物学家。他研究动物和人的消化过程。他首先引入"消化液"一词,认为消化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生存环境,一直使人类执惑难解,各国的科学家为此着迷、探索,试图解开这一科学之谜。最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地从一枚奇特的恐龙蛋化石(编号为“XL—01”)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的恐龙的遗传物质。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寻找“恐龙之谜”的答案中,迈出的不同寻常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正弗莱迪·摩克瑞是英国一位著名歌手,被评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他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为什么他的歌声这么美妙,超过了其他歌手?这单单为人们的听觉感受呢,还是存在某种科学道理?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科学道理。摩克瑞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在温和和粗鲁之间快速而无间歇地转换,甚至当他面临压力时也能做到。  相似文献   

17.
《科协论坛》2013,(6):29-29
近日,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的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行。来自上海市17个区县的师生近3000人参加。本届大赛颁奖典礼在科学家的学术交流聚集地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丹参抗痤疮丙酸杆菌活性成分提取与应用"等3个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奖",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为学生颁奖。院士们分别为学生颁发生命科学类、物质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地球空间与环境科学类一等奖,上海图书馆馆长为学生颁发行为与社会科学类一等奖。院士专家颁奖的形式赋予本届大赛"薪火相传,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家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这个难题似乎同生物学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般难以解答。巴斯德曾经说过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人启发。而应崇福先生又是如何做的?他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那个曾经哺育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心中始终饱含着对世界的博爱。我的观点与巴斯德类似,但是受应崇福先生的影响与其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科学仪器是人们对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的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随着生命科学和纳米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的进步,仅仅回答"是什么"(What)和"有多少"(How much)的问题已无法满足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需求,必须还要同时回答"何时发生变化"或"随时间怎样变化"(When)以及"在哪儿发生变化"(Where)的问题.为了达到科学家们想要的"4W"或"四定"(定成份、定量、定时、定位)目标,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化学以及能源科学等领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光谱仪器技术,能够将时间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光谱技术进一步相结合,形成新型的时间分辨成像光谱技术,在一次测量中同时获取时间、空间、光谱信息,也就是在一次测量中同时回答"四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20世纪主导科学是物理学的话,那么21世纪初主导科学将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极端复杂的生命系统,同时又是满足人类社会多种需求的科学,故有人称21世纪将是生物基因技术世纪。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因技术的研究,本篇主要介绍基因技术在医学中的最新进展。寻找新的基因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当前发现的最新基因有哪些?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导致心脏病的变异基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