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族风雨桥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交界地区。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 在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为了跨越江河溪流,创造性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还有一种让世人都赞叹不已的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其独特的造型与侗族鼓楼一起并称为人类“建筑艺术上的一种特别形式。”风雨桥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结构坚固,构思奇巧,技艺精湛,集木石建筑技艺之大成,既(下转封三)侗族风雨桥@龙耀宏…  相似文献   

2.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爱的风雨桥     
谈桦 《中国教师》2013,(16):78-78
在我国西南有个少数民族叫侗族,侗族的建筑艺术高超精妙,风雨桥就是他们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鼓楼式的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在大桥长廊之上,桥亭檐角飞扬,十分美丽壮观。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而不用铁钉联结,结构精密,别具一格。风雨桥精密的结构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其实,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应如这结构精密的风雨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我教的学生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其实,特殊的学生更需要  相似文献   

4.
侗族风雨桥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交界地区。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在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为了跨越江河溪流,创造性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还有一种让世人都赞叹不已的风雨桥。  相似文献   

5.
风雨桥是侗族的关键符号之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侗族人的脊梁。随着侗寨生态环境的现代化,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数字化和遗产化为风雨桥的静态化保护带来了机遇。风雨桥与公共生活存在着"人造风雨桥,风雨桥塑人"的关系,因此,风雨桥与公共生活的融合是其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为此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从风雨桥的物质空间或者符号构建方面入手并拓展到侗族精神文化领域。在此基础上,风雨桥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要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道路并使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与风雨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是该民族的主要文化符号。音乐、舞蹈和建筑在文化承传和推广上具有时空局限性,某些文化因素极易在后现代语境中流失。侗族诗人杨林的诗集《侗族大歌》收录了600多行的同名长诗和表现侗族生活的多组短诗,向读者呈现了一部整体性的侗族文明史,也将建筑和音乐元素融入,从而使侗族文化进入现代诗写,不仅完成了侗文化的文字转换,也使之进入了现代传媒语境,对侗族文化的现代承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风雨桥作为侗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风雨桥的点点滴滴去了解侗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如风雨桥的特色与传说、风雨桥的历史积淀、风雨桥的文化意义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侗族文化,才能很好地运用其传统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教育》2004,(4):41-41
侗族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熏那些鼓搂最为引人注目。鼓楼是侗族独特的楼宇建筑形式,遍布贵州、广西等侗族地区。一般以村寨或家族为单位建造。侗族民歌唱到:“未建寨子,先建萨坛和鼓楼”。侗族人民每建一个新的村寨,首先要建造高大雄伟的鼓楼,之后以它为中心,在它周围盖吊脚楼。因…  相似文献   

9.
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广泛吸收其他民族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理念,与自身的风格渗透、交织在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在侗族鼓楼、风雨桥和民居的建造过程中,侗族建筑工匠们大量的使用近似公式和经验公式,发展出等分圆周和正多边形作图的技巧,频繁使用对称、全等和相似等手法并蕴含有黄金分割比的运用,同时在建筑层数、边数等方面巧妙地进行奇偶搭配,孕育着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以鼓楼为代表的侗族建筑是侗族全部精神性的文化结晶,这也正是我们将侗族文化称之为“鼓楼文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风雨桥     
我的家乡最美丽的风景是风雨桥。风雨桥又叫花桥、福桥,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人们走累了,走到风雨桥,就会歇歇脚。风雨桥由桥塔、亭子组成。桥两边有栏杆、长长的凳子和长廊式的走道。经过人们精心修筑的芷江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2000年时,它被载入了世  相似文献   

11.
麦琪 《初中生》2006,(11):F0002-F0002
小黄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恰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芒笙,唱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款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12.
三江是个县名,全称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属广西柳州市管辖。侗族的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与其他少数民族占山而居、依山建房不同。侗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临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有桥,许多桥上还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避风挡雨,所以又称风雨桥。  相似文献   

13.
小黄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木中有山,山水交融,恰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芦笙、唱骨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在小黄,不论是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件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曲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然后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  相似文献   

14.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风雨桥建筑的选址、装饰、构造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神人以和"等。对民族建筑文化伦理思想进行研究,试图弥补我国现代建筑民族伦理文化的缺失,弘扬和丰富多民族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性学习理论以及在贵州凯里学院开展的实践研究,在立足于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原生态资源的平台上,汲取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已有经验,开发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的初等和高等数学知识.并对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适应于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的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吊脚楼,群集而居建宅于鼓楼周围,以鼓楼为中心建寨,是湘西侗族民居的三个突出特点,也是侗族民居的一般习俗。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形成了典型的"团体格局"社会结构。以侗族传统文化的"金三角"九洞地区为分析对象,认为作为侗族传统文化标志的鼓楼是团体格局的象征物,"款约"是团体格局的制度保证,"吃相思"则是以村寨团体为单位的社会交往体系。团体格局中,注重公共性和集体利益,利用共同规则维护区域内社会秩序,使九洞地区侗族村寨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较为和谐有序。团体格局社会机构能够给侗族地区乃至更为广泛的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提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适应于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的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吊脚楼,群集而居建宅于鼓楼周围。以鼓楼为中心建寨,是湘西侗族民居的三个突出特点,也是侗族民居的一般习俗。  相似文献   

19.
鼓楼作为侗族的民俗建筑物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彩绘、雕塑等表现形式,侗族鼓楼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侗家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宗教情怀和价值体系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景观要素等识别性要素对侗族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与数字采集研究,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以中心空间为主要识别特征,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是鼓楼,主体公共建筑则包括风雨桥、寨门、戏台、萨坛等。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同时受到聚落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景观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传统聚落主要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识别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景观基因,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