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71-72
就益生菌的概念、肠道益生菌的种类、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肠道疾病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介绍,说明益生菌是对宿主健康起有益作用的活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教学》2019,(2):63-65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许多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种类及与人类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改变膳食结构是塑造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科研成果,结合微生物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项实验课程,以社会热点-肠道健康为研究主题,探索并实践制药工程专业交叉教学实验。以前期科研成果产出的一株典型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特性进行鉴定,以巩固学生微生物培养、鉴定等基本技能;引入体外肠道厌氧发酵模拟器-气相色谱联用法,探究了该株益生菌在肠道中主要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在宏观动物水平上评价该菌株的肠道健康功效。该教学实验不仅涵盖了微生物基本操作,还拓展了微生物体内外功能评价,对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与科研素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开展健康教育,现以护理肠道传染病患者为例,探讨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方法 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资料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研究法,分别调查研究对象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此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认知率普遍偏低,而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认知率明显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传染病护理T作中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微生物组与肠肝疾病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肠肝胆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人体微生物组的核心——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的关系研究意义重大,但未形成体系。项目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出发,以率先创建的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研究平台为技术支撑,围绕微生物、肠肝轴、肠肝胆重大疾病,系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参与肠肝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项目分析了健康人肠道7个不同部位黏膜组织微生物群落和物种分布规律,首次阐明正常人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健康宝宝体内有多种益生菌,它们定植在肠道内壁,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并 形成起保护作用的菌膜,阻止有害物质通过肠道进入体内。它还可以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让身体更健康。 台湾著名品牌葡萄王健肠益生,含有7种活性益生菌和低聚果糖(双歧因子),对人体有益菌的补充更科学、更均衡,而且, 食用非常方便,冲服、口嚼任由选择! 那么,生活中哪些宝宝急需补充益生菌呢?  相似文献   

7.
《母婴世界》2011,(2):156-156
胃肠道的健康是宝宝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各位父母比较关注却又不好控制的一个问题,那么肠道健康的秘密在哪里?又与宝宝的成长健康又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作为身体中的最大的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肠胃不适症状,说明神经系统结构受损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这或许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启示。当前虽有不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互作关系,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体不但要遭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毒素,自身也因不良饮食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如造成新陈代谢紊乱或过量摄入脂肪、糖等,都会损害脏腑功能,造成腹胀、厌食、便秘等病症,皮肤也粗糙、晦暗甚至产生痤疮、色斑等。医生提醒人们,春天时,人体积存下来的废物就会现出“原形”,伤害肌体健康。这时应尽早进行体内大扫除,为一年的健康奠基。1.物理扫除。主要是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像海绵一样吸附肠道内的代谢物以及随食物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并及时排出体外,缩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减少肠道对废毒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学生患肠道寄生虫、头虱、疥疮等疾病,发病率很高;城市中小学生患这些病的也不少。在学校中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地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条件和开展群防群治,是控制这类疾病的有效措施。肠道寄生虫病我国学生中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有蛔虫病、钩虫病和蛲虫病。它们是由于蛔虫、钩虫、蛲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和大肠而致病的。肠道寄生虫病是造成学生营养不良和贫血的重要原因,影响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已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康健 《老年教育》2014,(12):55-55
<正>每天五份全能防癌冠军:非淀粉蔬菜非淀粉类蔬菜包括绿色叶菜、西兰花、茄子、油菜及根茎类的芹菜等,这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膳食纤维对重金属有包裹作用,防止身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另外,它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对肠道健康非常有好处;而维生素C是很好的抗氧化剂,能阻断致癌物质的形成,因此,多食非淀粉类蔬菜,可  相似文献   

12.
钱炜 《教师博览》2013,(4):60-61
<正>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曾说",人是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人体内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光是在肠道里,就有几千种、总重达1.5公斤的细菌。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只是隐约知道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但对于究竟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鸡蛋营养丰富,是婴幼儿良好的辅助食品。但吃得过多,反会危害健康。鸡蛋的蛋清里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和抗生素蛋白。胰蛋白酶抑制物能使肠道内的消化酶(特别是胰蛋白酶)受到抑制,会引起消化不良。抗生素蛋白能在肠道里与生物素(即维生素H)结合,从而阻碍生物素被肠道吸收。婴幼儿过多吃鸡蛋白会导致生物素缺乏症。生物素是对身体十分重要的羧酶的辅酶,有着广泛的生理功能,缺乏时会引起皮肤红斑、脱发、烦躁或嗜睡、运动失调、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已有长期篇食鸡蛋白引起生物素缺乏症的报导。动物实验也已证实,长期用鸡蛋白喂养的小鼠会发生脱毛、运动失调、听  相似文献   

14.
吴娟 《考试周刊》2011,(28):222-222
本文作者对盐城市亭湖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中小学生的龋齿、沙眼、肠道寄生虫患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视力低下率居高不下;肥胖逐渐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主要疾病。防治常见病的实践证明.学校健康教育是防病工作中投资小见效大的公共卫生措施。因此.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是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均衡营养悦自然营养更全面配比更高效成长更健康。母乳永远是宝宝最天然健康、营养配比最合适的食物除了天然、安全、新鲜之外营养成分无限接近母乳是宝宝食品的追求的终极目标。营养均衡全面发展肠道健康吸收好智力发育健全、免疫抵抗力强。宝宝有了这样的营养呵护才能悦生活悦自然活力无限。  相似文献   

16.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充足安静的睡眠是必要的。如果小孩经常夜间哭闹,则对健康不利。所以应弄清小儿夜间哭闹的原因。一、由于疾病引起的: 1.烧虫病。这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烧虫的成虫很小,外形犹如“线头”,常常在小儿的大便上爬动。它的成虫喜在夜晚从肠道爬到肛门周围活动,当雌蛲虫移行到肛门周围排卵时,可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的搔痒,影响小儿睡眠并导致遗尿;或因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使其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本身及其家庭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健康教育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使这些学生改善卫生习惯。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则定会产生很好的即时效果和长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激励和保持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兴趣的方法,如关于《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二号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明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是否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症。创新要点: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和肠道低浓度炎症(这两方面在之前研究中尚存争议)。此外,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高敏感和躯体高敏感、肠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躯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62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到了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并顺利完成了相关检查和问卷填写。利用恒压器(渐至极限法)检查我们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肠道高敏感。同时,采用冷水刺激法和缺血刺激法探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躯体高敏感。重要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症。肠道高敏感和躯体高敏感、肠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躯体高敏感和自主心血管紊乱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关爱儿童健康,杜绝病从口入,向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宣传健康知识,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心系好儿童"活动办公室主办、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史克肠虫清协办的"关爱儿童健康,杜绝病从口入——预防肠道寄生虫"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在北京、武汉,西安等三城市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肠道菌群在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一旦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导致机体出现内毒素血症,此时可以通过粪菌移植来调节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抑制由于肠道菌群紊产生的内毒素血症等相关炎症。方法:将3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在相同情况下置于普通动物饲养室饲养一周后,空白组10只小鼠饲喂普通日粮,对照组10只小鼠添加抗生素,实验组10只小鼠在饲喂抗生素后进行粪菌移植;上述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IL-10以及LPS;对其中部分小鼠肠道进行基于16S rDNA基因的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对照组小鼠体内的炎性因子LPS、TNF-α、IL-6较空白组组显著升高(P<0.05),而IL-10、IL-1β的数值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进行粪菌移植后,实验组小鼠体内的促炎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实验组小鼠血清中LPS、TNF-α、IL-6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L-10、IL-1β的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