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音乐之声>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形象.<美丽人生>中的男主人公基多是一个乐观、幽默的父亲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玛利亚和基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他们有两个相同之处,即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乐观;并都采用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具有魅力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寓教育于快乐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文革语言中,詈词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它的两个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李森祥的《台阶》中运用了众多意象刻画出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中"青石板"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青石板"陪伴了父亲一生,它的变化象征着父亲的变化,它见证了父亲一生的追求。"青石板"这一意象展现了乐观积极的父亲形象,也暴露了父亲身上的种种弱点。论文从"青石板"这一意象出发,品读李森祥笔下父亲的三个矛盾形象,分别是事实变老与不愿承认自己变老的矛盾形象、自强但又自卑的矛盾形象、拥有新生活却无法驾驭新生活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6.
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仅仅是当代小说,如果仔细想想,中外文学史上奉献了多少意蕴丰厚的父亲形象!卡夫卡和布鲁诺·舒尔茨,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塑造得父亲形象,至今还让读者津津乐道。对待父亲这一形象,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后来看到有评论家提到我们这一代作家的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是缺失的,我才注意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闲聊中,一位老伙计问父亲一辈子积累了多少家产.父亲呷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五个孩子就是我全部的家产." 父亲的回答很形象地概括了此生的主要成绩.在国家处于三年特殊困难时期,父亲只身来到刚刚成立的一个山区林场当上了一名工人,他与接着而来的我的母亲办个手续,将两床旧被放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简单的家.一年后,便有了第一个孩子;十年间,我们兄妹五人阶梯般降临人间.那时候,林场实行粮食计划供给制,有限的粮食常常使家大口阔的我们食不果腹.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父亲在劳动之余翻山越岭、穿沟趟河,采摘了许多山菜和野果,以补贴家庭伙食的差额.  相似文献   

8.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父亲的儿子——“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描写父亲耗尽毕生精力修造台阶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透露出的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以及为改变生存现状而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作品在描述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据此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便确立了“把握‘父亲’形象、体验‘父爱’情感”这样的两个着力环节。  相似文献   

9.
冰吧中的冷气在耐心蔓延,阿可就坐在对面。 敏感的她从我的沉默中发觉了事态的不妙。只是微带心痛地寻着走失的我的眼神。 刚才,年级主任把我贬得一文不值,说我不学无术,说我没特长没修养没脑子,说我这些分数远没有父亲种的庄稼壮实。我仿佛回到了文革大批斗的年代。本想揣着仅存的一点自信退出那个办公室,岂料“善解人意”的年级主任又叫住我:凭这成绩,一个月后的择优就不用去了。啥啥都别想。这两个啥字,搅得我心如倒海翻江。 是啊,我的分数远没有父亲那几茬庄稼来得壮实。四年前,正是为逃离那粘脚的黄土,才踩着父亲的脊背从…  相似文献   

10.
八戒和桑丘这两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使读者以悲哀换来欢乐,用嬉笑代替眼泪,他们身上隐藏着一种共同的神奇特质,那就是两个形象特有的、过去较少被人们注意的喜剧精神--幽默.具体体现在:两个形象本身具有自我幽默感;两个形象的幽默喜剧精神,还贯注在创造构成形象喜剧性的方式里和读者的鉴赏活动中;两个幽默形象具有各自的幽默品质.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对抗华人"刻板印象"的自觉创作,成果显著,父者形象的建构是其中颇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父者形象主要指第一代移民群体。试从否定现实父亲,追寻精神之父和重构历史,彰显华裔英雄本色两个方面来分析父者形象建构的策略,并由此解析这一形象建构的意图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北方女作家梅娘延续了这一主题,在其小说中大量书写父女关系,刻画各种父亲形象。文章通过对梅娘的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梳理,透视在这些父亲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意蕴和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4.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不喜欢大城市的人。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肝炎退学了。退学以后自学,最后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摄影,我受了他很多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没有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不喜欢大城市的人。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肝炎退学了。他退学以后自学,最后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摄影,我受了他很多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我没有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音乐之声》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形象。《美丽人生》中的男主人公基多是一个乐观、幽默的父亲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玛利亚和基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他们有两个相同之处,即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乐观;并都采用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具有魅力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寓教育于快乐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革美学与后古典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理论长期徘徊在文学的自主性和政治性之间,这种困境直接导源于"文革美学"."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主义,它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基本倾向,其中主观意志暗转为认知理性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倾向以突出抽象本质的方式实现特定的功利目的;"文革美学"还包含着惟美形式追求和反转内心空灵的两种辅助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前一种倾向得到部分显示,而后一种倾向则一直处在潜伏状态."后古典主义"是"文革"后支配中国文学理论的美学原则,它承接了"文革美学"的基本倾向,并以新的形态和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走出"后古典主义",为了实现自主性与政治性的真正结合,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以原生现象展现出来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