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伦理道德、父亲形象以及文化使命感三个方面对李行导演与李安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并且结合具体电影文本,对两位导演的导演风格和美学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他们为什么相隔几代却同是电影儒者,在影片中都强调伦理道德问题;"父亲形象"出现在他们两人的影片中是否有不同作用;两位导演都肩负着文化使命感,他们的文化传承侧重点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在传承中国文化时侧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李安电影的理性内核,也是他把家庭伦理置换为更为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的关键。论文以李安的具体作品解读为依据,分析其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化表达,以期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做一次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我怎能把你戒掉?”3月5日,李安在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引用《断背山》中的这句台词,道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李安以细腻、含蓄、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的情感故事,叙事风格从容不迫,如散文诗般,深具中国情怀。他用中国式温文尔雅的气质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融合在一起,恰如好莱坞影评人所说:西方的断背山,东方的李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熏陶的李安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电影,打动了东西方的观众。正如李安得奖后所说:“要正视自己的文化,重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美学的理解程度十分深厚,其电影的美学风格深深地根植于东方美学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基础和个人特色的来源。李安的电影包含着温柔敦厚、内敛含蓄的东方美学特色,也包含着西方美学对真理的再现及多元文化的展现。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人物特点以及留白与幽默性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李安编导的《饮食男女》是一部反映家庭伦理的通俗题材电影,它围绕着"饮食"和"男女"的聚散展开,展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秩序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实现新秩序的建构与文化的传承。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的解构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的隔膜与互融,试图寻求一种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方式。《饮食男女》正是他这种探寻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徐婷 《现代语文》2008,(1):88-91
李安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峙、相互适应乃至融合,从中可以看到其强烈的文化归属意识.对于李安而言, "故土"作为相对于寓居地美国出现的概念,被泛化为整个中国的形象.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泛中国化"的色彩,重视在作品中灌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而不拘泥于对某一地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人导演乐于表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一说"家庭三部曲")因最贴近李安自己的生活原型,并最少地受到商业化目的及迎合西方口味的影响,而能够更原始地表现中国文化思想冲突,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碰撞(其实质仍是东西方文化矛盾)。中西方文化在由冲突到相容,由疏离到互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描绘中国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安的东方家庭电影在众多东方导演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根本原因是李安在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和手法来描绘家庭。同样的,李安也以十分独特的执导和驾驭,使得他的英语片《冰风暴》倍受赞誉。《喜宴》和《冰风暴》原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个时代和两个文化的产物,但由于拥有一个共同的导演李安而使它们具有了一些相同的共性,这就是浸注其中的东方主义的哲学、伦理、文化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电影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文化体验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 ,然而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 ,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 ,使其电影文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太太助李安坚持"电影梦" 1975年,李安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了电影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安因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不赋闲在家,靠妻子林惠嘉微薄的薪水度日.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里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薪水)回家".  相似文献   

18.
一、视觉文化与教学资源 1.视觉文化走进学校成为必然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尔拉兹,他于1913年在他的《电影美学》中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个名词。其含义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许多学者也对此概念进行了探讨,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a寸代电影的讨论,麦克卢汉对视听文化的见解等。  相似文献   

19.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8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这位蜚声国际影坛的导演,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2005年因《断背山》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最佳影片奖,他再次捧得"金狮"。但在这众多奖项的背后,却是李安数年来甘于寂寞,对电影事业的孜孜追求。从李安成长的经历来看,也许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成功有时就在于执著,而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许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20.
凭借电影《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无疑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华人。李安祖籍江西,生于台湾屏东潮州。1973年, 他不顾父亲反对,考取了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离开了家乡,到台北进修。197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之后又前往纽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